作者:唐勇
江油市的城郊有两座山最知名,一座是西山,另一座是东山。西山开发较早,现在已经是休闲娱乐的绝好去处,号称川西北欢乐世界;而东山至今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年前就听说江油城郊有座东山,却一直没能去目睹她的芳容。
前几天,朋友说东山琵琶熟了,可以自己去采摘。初夏,太阳很大,但不是很热。我邀约朋友一道去了东山。朋友已经去了东山很多次,对上山的路很熟悉。一路上,朋友告诉我东山有一片果园,经常有一位老大爷守着。朋友说他没见过那位老大爷,听人说那位老大爷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我一直以为上山的路一定很崎岖和狭窄,没想到上山的路却是一条宽约三米的水泥路。路的两旁绿树掩映,空气清新,不知名的鸟儿在引吭高歌,在欣赏沿途美丽景色的同时,我一直在想这位老大爷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不会让我初次东山之行很尴尬吧!
穿过一片琵琶园,一排砖木结构的小青瓦房矗立在果园中央,房屋的前面是一株株矮小的柚子树,太阳直直地照射着整排房屋。朋友以前听说大爷姓魏,还没到达房屋前,就远远地喊“魏大爷、魏大爷”,没隔多久,房屋内走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娘,她笑着告诉我们“魏大爷在家里”。一会儿,一个精神矍铄、面带微笑的老人从房屋里走了出来,我想这应该就是魏大爷了。我们向魏大爷问好后,我问在这里自己摘琵琶多少钱一斤?魏大爷笑着说:“我种这些果树不是图赚多少钱,就为了图个乐趣,你们随便给点就是了?太阳这么大,你们先到家里坐坐,等会儿再去摘吧?”说完连忙打开房门让我们入坐,并端出前几天摘的琵琶让我们品尝。
坐下后,我们都作了自我介绍。魏大爷告诉我们,他本名叫魏伦光,今年已经83岁了。一听说他的年龄,我们都惊诧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总认为魏大爷不会超过70岁。大爷告诉我们,他曾经是长钢的一名工人,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70年代初,他作为中央厂矿代表赴北京开会,曾与英雄黄继光的母亲合影。老人边说边从里屋小心翼翼拿出当年和黄继光母亲的合影照片,照片已有些发黄,透过照片可以让人明显感觉到老人曾经的那种幸福和自豪。老人说,80年代末他就退休了,闲下来后,每个月拿着国家发的退休工资,总觉得心里闷得慌,总想做点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事。老人说,当时的东山除了入山处有三十六株柏树外,全是荒山荒坡。周围附近农民到这里看牛的特别多,造成这里年年栽树不见树,造林也就等于“造0”。当时三合镇政府领导看到这一片荒山始终绿不起来,很是着急。无意间有位领导找到了他,让他来试试。他到东山一看,山上光秃秃的一片,与日益发展的城市格格不入,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余热绿化美化好东山,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随即他就与当地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合同。1990年初,他和老伴一起来到东山开始了漫长的绿化之旅。老人说,他上山后,来山上放牛的依然很多,劝说已经起不了作用。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杜绝放牛的好办法。每次别人来山上放牛,他就主动和别人套近乎,给别人发瓜子、发糖,问别人的姓名和住址。然后悄悄报给当地派出所,让派出所来处理。就这样渐渐地,山上放牛的没有了,一株株小树成活了。老人说,当初在禁止上山放牛时自己做得也许有些过分,但愿那些人能理解他。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东山,柏树成荫,果树成林,柚子、桃子、枇杷、核桃处处皆是。老人说,这都是他和他的家人辛勤劳动的结果,东山绿了、美了,他的心愿也就达到了。老人告诉我们,三年前,原老伴去逝,如今陪伴他的这位老大娘是他老伴去逝后重新找的老伴,两位老人关系非常融洽,经常结伴而行上山锄草、种树、施肥、除虫。老伴在劳动之余还买来小鸡、小鸭在林下养殖,其乐融融。
站在房前,果香扑鼻;放眼望去,绿树成荫。我在想,一位老人近三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植树造林、甘于淡泊绿化家园,上千亩的荒山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如今变成了鸟语花香、避暑纳凉的地方,期间的辛酸与付出也许只有真正植过树的人才能明白。在与老人的交谈中,他提得最多的是党和政府,他说党的政策好,才让他有了今天这么一点小小的成就。他说当地党委政府和林业等相关部门领导曾经先后多次上山来问寒问暖,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种树,还有很多人在支持他,关注他,他很感激。
夕阳西下,老人和老伴为我们摘了满满一袋枇杷,我们执意要给钱,老人说你们要是给钱,这一袋枇杷你们一个也别想拿走。看着老人认真的样子,我们只好作罢。我们要下山了,两位老人执意要送我们一程。一路上,两个老人指着路边成片的核桃林说,这些核桃明年就会挂果了,到时欢迎你们上山来玩。我很感激这两位老人,原本我们素不相识,他们却还这样热情相待,他们的纯朴和善良让我一种久违的感动。终于要分手了,我们和二老道别后,我们的车渐行渐远。当我回头张望,两位老人依旧站在那里目送着我们,金色的余辉下,两位老人的身影在我眼里变得格外高大……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