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组织的样子:有“公章”,“一事一议”制度,还有“选举”。做得不好的,“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许多人苦苦上访数年,也不一定能盼来上级组织的一纸文件。在河南邓州,46岁的农妇张海新似乎找到了一条“捷径”——自己制造“组织”的文件和公函。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2013年11月,张海新、马香兰、王良双等三个农民被邓州市公安局刑拘。目前,邓州市检察院已提起公诉。(中国网,5月2日)
农女自立“组织”,当这则新闻在媒体上传得铺天盖地时,网友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奇观”,然而除了惊奇,更多的是疑问。这位农妇为何要私刻公章,另立“组织”,与政府分庭抗礼?这样大胆而独特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出现这样的事,说明了当地政府什么?农妇自立“组织”维权究竟羞煞了谁?
张海新不过是一位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村妇女,几年还像其它农民一样老老实实在家种地,进城务工。然而张海新又不同于一般的农妇,在同村人眼里是个女强人,不但开过餐馆,也带领村民数次上访。就是这样一位农妇,成了村里人的依靠,为了村里土地使用纠纷,常常与村委会闹得不可开交。然而与强势的村委会相比,无所依靠的村民毕竟是弱势的,好胜的张不禁想到了另立“组织”,用“中央”和“部委”的名义与村委会较量一下,用假权力对抗真权力,几次较量下来,竟然还取得不小的胜利,这让村民更加迷信张的威信和“组织”的合法性。
看来,张海新另立“组织”的初衷并非是为了私利和其它不法诉求,而是为了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然而,村民的合法权益竟然要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组织”,真正应当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和当地基层政府又去哪了?如果当地政府真能维护村民的合法诉求,张海新的“组织”又怎能生存下来?
张海新私自刻印公章、自制所谓红头文件的行为固然是犯法的,但当地政府为何一直没有发现。根据报道可以得知,张的“组织”所在地离当地政府也不过一公里,居然能够存在如此长的时间,不但政府没有发现,村民们也没有告发,因为村民们对张的“组织”和权威深信不疑。这是何等的讽刺?这又是何等的悲剧?张海新最终是还抓了,因为犯了法,相信村民们很伤心、很愤怒,也很无助。不知此时此刻当地的村委会和政府作何感想,但不少网友为其感到脸红。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