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一位市民的27年越王楼情结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4-29  发稿编辑:韩春梅

 

如今,重建的越王楼已经成为绵阳市一张城市名片,吸引海内外游人前来探寻唐朝文化。然而市民还不知,有一位名叫李德书的市民,27年来心系越王楼,从拟建到竣工后楼内的文化建设,他或直接参与,或献计献策。

 1987年6月,已任绵阳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的李德书,根据绵阳地方史志记载,给市委、市府提出重建越王楼的口头建议,他的建议得到采纳。从那以后,李德书就把心血花在越王楼建设上,查阅历史,寻找中国古建筑风格,以便在设计上给相关部门提供建议和参考。

2001年10月24日,重建越王楼工程开工,为了更好地挖掘越王楼厚重的历史,让世人了解越王楼,李德书查阅大量的史书,与人合作编著了《越王楼诗文选》,共选入由唐至今有关越王楼的诗词、文章150首(篇)。并提议在《中国楹联报》刊登了征集越王楼楹联的启事,向海内外公开征联。600多名作者写了2800多副楹联。随后,由他主编,选取了184人的联作205副编撰了《与越王楼征联选》出版。这之后他又主编了《越王楼布展规划》、《重修越王楼资料选编》出版。

 2006年,李德书根据江油青莲镇清代手抄本考证,发现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李白《夜宿山寺》一诗,就是李白少时所作的《上楼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的“楼”就是越王楼。李德书的这篇论文在国内多家报刊发表。

 2008年8月,李德书编著的《巴蜀文化简论》一书,作为高等学校教材,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用图文形式,专章介绍“越王楼与诗词文化”。

去年1月,李德书接受了四川电视台经视频道的采访,录制了专题片《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越王楼的前世今生》,在四川电视台播出,让更多人了解了越王楼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如今,年已64岁的李德书,为保护和传承绵阳文化,仍在发挥余热,继续努力。

 据悉, “越王楼”系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建造,位于绵阳城内涪江东岸龟山之上,曾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李白、杜甫、陆游等历代文学名家对该楼题咏多达154篇。该楼后多次毁损,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毁于清乾隆初年,遗址越王台,保留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在原址,耗时十余年重建越王楼,于2013年2月开楼。重建的越王楼主楼高99米,内外共15层,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设计最复杂、楼层最高的仿唐建筑。
  (特约记者 田明霞)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