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艳艳
春游,在我国古代称为“踏青”,这一民间风俗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而出,到郊外游赏春景,感受春意。而一些文人雅士在春游踏青之时,不免诗兴大发,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人们春日郊游.为的是祛除不祥。晋代诗人张华的《后园会》一诗就说明了这一点:“阳气清明,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披绿,翠华含英。”北魏时期的杰出诗人徐陵由于公务在身,只得于傍晚出游赏春,而晚间之景也使诗人留下了题为《春日》的佳章:“岸烟起暮色,岸水带斜晖;径狭横枝度,帘摇惊燕飞。落花承步履,流涧写行衣;何殊九枝盖,薄暮洞庭归。”诗人神奇的联想,使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缥渺恍惚的神奇境地。
唐朝时期,春游踏青在全国各地颇为流行。《旧唐书》中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好友相邀到郊外游玩时,或携酒相聚而饮,或策马探访名园,或放风筝,或打秋千。曾任翰林学士的诗人王涯在《春游曲》中写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生动地再现了诗人踏青时的景色,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诗人杜甫每当春天来临时,都写有脍炙人口的诗章,寓居成都时写有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凝炼地写出了春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迷人景象。
到了宋代以后.踏青春游更加盛行,而且渐渐集中于清明前后。宋代诗人王令与友人春游畅饮之时受百花盛开的明媚春光所感染,以《春游》为题做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看到美丽的春光,写下了《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南宋诗人吴锡畴也作有《春日》一诗:“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诗人的这首感春伤时之作,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踏青时,看到春光明媚,蝶飞鸟鸣。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共46句。却有54个“春”字.自然流畅,描尽踏青时的旖旎风光。
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更应走出都市的樊笼,到郊外去感受春的温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