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感冒中医辩证论治要领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4-02-11  发稿编辑:韩春梅

作者:李延晶

外感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风寒、发热、身痛为主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故又称“时行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指出:“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说明若四时之气失常,人感此非时之气易引起外感病,再夹时行之病毒侵袭人体,轻者为“伤风”,一般称为“感冒”,其病邪由皮毛而入。凡能引起广泛传染流行者则为“流感”,中医称为“疫”或“瘟”,其病邪由口鼻而入。

外感病虽说是一种小病,但从发病到治疗还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对外感病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能反映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如在疗程方面,凡疗程短者,说明辨证用药精确而合理。另外还应本着邪去而正不伤的原则,不能外感虽解而人之正气大伤,以致几天不能恢复。

一、辨证要领

(一)辨发热恶寒。感冒初起,邪气外束肌表,卫阳郁阻,故见发热恶寒。如果患者发热重,而恶寒轻,兼有汗出者,辨证属于风热感冒。女蜾患者恶寒重而发热轻,兼无汗者,辨证属于风寒感冒。 

(二)辨偏虚偏实。感冒以实证为多,但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一般以发热、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者为表实证;以发热、恶风、汗出者为表虚证。反复感冒,多见于体虚受邪,本虚标实;感冒经久不愈,时轻时重,多见于治疗不妥当,或有虚实兼杂的患者。

(三)辨相兼症。感冒兼见气短乏力,语声低,并脉象浮而无力者,多考虑为气虚感冒;兼见四肢不温,甚则蜷缩寒战,舌淡苔白者为阳虚感冒;兼见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者为血虚感冒;兼见心烦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者为阴虚感冒。   

此外,还要考虑季节性变化而发生的感冒。病发于秋季。兼见鼻咽干燥,干咳少痰,舌质红,脉细者为燥邪所致;病发于夏季,兼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腻者多为夹有暑邪;若患者头沉脑胀,胸闷口苦者多为夹有湿邪;不论何季节发生的感冒,若兼见脘胀闷痛,纳呆,恶心呕吐,腹泻,舌苔腻者,要追问饮食情况,为肠胃型感冒。
总之,风寒感冒表现为恶风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声重,口不渴,咳嗽吐稀白痰,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重,恶风寒轻微,咳嗽,吐黄痰,口干思凉饮,咽肿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边尖红,脉见浮数。

二、论治要领

(一)解表祛邪。感冒的病位在肺系卫表,适当因势利导,使邪从表解。用药宜轻清宣散,取微汗而邪随外解。解表祛邪法,就是直接解除外邪的大法,适用于表实证。如辛温解表法,是通过服用辛温类药物,促其发汗,邪随汗出而解,适用于风寒感冒证。常用药物是荆芥、防风、羌活等,亦可用少量麻黄。又如辛凉解表剂,是通过服用辛凉类药物,使表卫疏通、疏泄,以驱邪外出的方法,适用于风热感冒。常用药物有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对于兼有湿邪或暑邪者,宜用化湿解表法,多用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藿香、佩兰、苏叶、苍术、荷叶等。对于时行感冒,虽有风寒、风热之分,但临床以风热夹杂毒邪多见,常在辛凉解表剂中加入清热解毒之品,如板兰根、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等。

(二)扶正托邪。该法是间接祛邪法,即扶助正气以托邪外出,使表证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虚人外感。对于经常感冒,缠绵难解,治疗应以扶正托邪。气虚者,适当在解表药中加入补气药,以助正气抗邪外出,如党参、黄芪;血虚者补血,如加当归;阴虚者补阴,如加玉竹、黄精等;阳虚者补阳,如加制附子等。

另外,对于那些体质虚弱,易感冒的患者,不妨试用下方:生黄芪15g、防风5g、白术10g。上3味药共研相末,开水浸泡,当茶饮,连用15天。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免疫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