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这里,还有一个显为人知的地方,这就是抗日英雄宋哲元将军墓地,也是我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特殊景点。将军墓地位于绵阳市东2.5公里的富乐山宝盖峰下,由园林和墓莹两大区域组成,园内筑有高4米余的石质方柱形神道碑,碑的正面系冯玉祥将军亲题碑文"故上将宋哲元之神道碑",背镌国民政府对宋哲元的加褒抚恤令和追认上将之令。墓碑后是一座高6.5米的石亭,名为八德亭。亭呈八柱半球状顶,亭柱内外刻多副挽联。其中,朱德、彭德怀二位将军所赠挽联内容是:“一战一和当年发生瞬间可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于九泉。”陵墓环境幽雅,依山作势,园内苍松翠柏,绿草如茵,气氛庄肃。老将军的陵园,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
宋哲元(1885-1940),乳名宋室,字明轩,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今属乐陵市)人。他酷爱读书,敦厚沉毅、生活简朴、治军严谨,作战勇敢,时为西北军五虎之一。他二十三岁就开始了戎马生活,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3年春,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三省后,向关内进犯,山海关保卫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将军成了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人。当时,他亲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罗文峪一带抗击日军。二十九军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 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但与众不同的是,将军命人为每个士兵打造了一把锋利的大刀,并配教练进行指导操练,使不少士兵练就一手高超的刀术。3月9日晚,五百名大刀队员夜袭敌营,抡起大刀向睡梦中的鬼子头上砍去。11日夜,大刀队再次出击,砍死砍伤日军三千多人,烧毁了日军二百多辆汽车和车上的武器弹药等物资,在经历多次激战后,喜峰口防线始终屹立不倒。
喜峰口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为生存而奋斗的民族自信心。从此,二十九军大刀队因长城抗战而名扬天下,作曲家麦新为其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威武雄壮的歌声,唱遍中华大江南北。战后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刘汝明等人被国民党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1935年,宋哲元将军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驻扎在此的二十九军拒绝。日军当即将炮口对准了宛平城和卢沟桥,沉重的炮声震撼着平津大地。宋哲元下令“坚决抗击日寇”,二十九军将士同仇敌忾,相继打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用鲜血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灿烂的第一页。
1940年,宋哲元因旧伤复发,在绵阳治疗期间郁郁而终,后被追授为一级上将。除朱德和彭德怀将军赠挽联外,周恩来也为宋哲元将军赠了挽联:“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芦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蒋介石为宋哲元所赠挽联是:“砥柱峙中流,终仗威稜慑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珍瘁恸元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