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这则最好的科学格言,是孔子讲的。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算懂道理。这话集中表现了孔子的诚实美德。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种庄稼,怎样种菜。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这又表现了孔子的诚实。孔子是研究学问的思想家,从事教学的教育家,在种田方面,他不如老农和老圃,那是当然的了。有人撰文说樊迟迟钝,他不该向孔子请教种地的事。我看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大宰问子贡,孔子为何有那么多本事?孔子得知大宰的提问后解释说:“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过去有些出身穷苦的人,当了官和有了权之后,最忌讳别人提他卑贱时的往事。比如秦朝末年领导农民起义的陈胜,他做长工时的穷朋友讲了他的往事,他就听信挑拨,将穷朋友杀了。孔子则不然。孔子生前已被人称为圣人,地位和声誉都不可谓不高了,然而孔子敢于承认“吾少也贱”。孔子尊重事实,所以他诚实。
季路问关于祭祀鬼神的道理,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孔子没有说他不相信鬼神,他即使不是不迷信鬼神,也是对鬼神持怀疑态度。在大家都相信鬼神的社会环境下,没有点敢于独立思考的诚实态度,敢怀疑鬼神吗?敢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样的话吗?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又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孔子这些话在提倡诚实。讲信用,说话算数,就是诚实。一个人不守信,不诚实,他还可以做人吗?孔子把诚实看作是做人的一条准则。
一些人说孔子是生而知之者,孔子驳斥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多么诚实的孔子。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是批孔的英雄,他说他自己是上帝的次子。在诚实这点上,我看洪秀全与孔子有天壤之别。
《论语》上还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子路外出,在石门这地方住下了,管门人问子路从何处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管门人又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管门人讥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
还是子路,他在途中问拿杖挑着竹筐的老人看到孔夫子没有,这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上述两个小故事都是讥讽孔子的,然而《论语》将它记载下来,这表明孔子的弟子也是诚实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诚实,为二千多年后的批林批孔提供了材料,这恐怕是孔子的弟子们所没有料到的。
从前有所谓儒商,他们作买卖讲究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童叟无欺。儒商相信,“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我看儒商就是有眼光的诚实的商人。“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孔子讲的富‘贵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更快地发展经济,尤其需要诚实。个人要诚实,企业也要诚实。我们看那些兴旺发达的企业,如北京同仁堂药店、海信集团等,无一不是靠上乘的质量、优良的服务和诚实的信誉打开销路,占领市场的。诚实才能取信于友,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报载,美国的《读者文摘》在亚洲的14个城镇做了一个试验,就是在每个城镇的街道和公共场所偷偷地投放了10个皮夹,皮夹里有人名、当地住址、电话号码、家庭照片、名片、优惠券,以及约折合10至50美元的当地货币现款。这实际上是一次现实生活中的品格测验。
在各地放置皮夹的总数为140个,被拾到者送回80个,占总数的57%。新加坡送回来9个,名列第一,只有一个没送回来。韩国仁川送回来8个,仅有两个没送回来,名列第二。名列第二的还有印度的一个不出名的城镇特里凡得琅。有的城镇仅送回来三个。在这个关于诚实的试验中,新加坡和韩国获冠亚军,我认为这与那里的许多人崇拜孔子和笃信儒学是不无关系的。
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诚实的孔子也有不诚实的时候,但瑕不掩瑜。
讲实话,说真话,言行一致,本来是做人的起码准则,然而要做到这点却往往是艰难的。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诚实的模范。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将民族传统的美德发扬光大。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