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原粮煎饼香满腮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6-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煎饼是山东人传统日常主食,比之馒头、米饭等其他主食,煎饼的特别处在于原粮制作和用料的多样。原粮亦称自然粮,是指未经加工的粮食。在笔者所居的潍坊地区,最好吃最常吃的煎饼就是不去麸皮的麦煎饼。此外,玉米、高梁、地瓜等物也都可做煎饼。以前,老百姓吃的最多的是高粱、地瓜干煎饼,麦煎饼一年难得吃几回,改革开放以来,麦煎饼成了主食中的主食,其他粮食的煎饼反成了调剂口味的稀罕物了。
烙麦煎饼要先把麦子淘净,去秕,掺一点大豆或花生,这样容易脱磨成糊。烙煎饼用的鏊子系生铁铸就,有三足,直径二尺半,状如铜锣。放花平地上,下面烧麦穰等软柴禾。挖一勺糊子放在鍪子顶,用竹片削制的“批子”往右慢慢赶,到边后沿鏊子边逆时针转一周,用批子找补一下缺处,使不了的糊子回盆。火候要恰好,太热就糊,太凉不掉。待熟后,用批子起边,用手整个揭下,反放在高粱梃子做的拍子上,一个煎饺就烙成。好煎饼应圆如轮,薄如纸,黄如金。新烙的麦煎饼、尤其是新麦烙的煎饼,香味乘着热气能飘满庄。这样的煎饼如卷上大葱再抹上酱,叫汉子们连舌头都能咽下。

烙好的煎饼为防黏连,还要再一个一个地倒腾一遍,俗称“揭”。揭好后的煎饼放入筐中,用笼布蒙上,以后随吃随取。为利保存,煎饼一般较为干燥,卷不成个,所以在头天晚上都用水先润一下,让煎饼吸潮变软,以方便食用。一些会吃的人用花椒大茴等材料泡水喷洒,那煎饼就更有一番妙味了。

煎饼存放过久或者受潮,就“湿囊”或“长毛”,会失去粮食的香,口感也差了,所以,人们对烙好的煎饼再次加工,成为煎饼卷子:用径一尺余的饼鏊子,将之烧热后,把煎饼正面朝下放上,慢慢转动,看煎饼通得渐渐焦黄,趁其软乎由半圆而扇形,最后叠成长如小臂宽如手掌的长方,将其码放在透气的布包里,随吃随取。由于干燥,煎饼卷子可以存放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过去的人们就带着这样的煎饼卷子千里万里地远行。

煎饼卷子特别酥脆,唇一触即碎,牙一碰更碎,咬嚼起来嘎吱声响,有人就此给它起了个形象的趣名叫“嘎喽”。好多人,尤其一些中老年人喜欢吃“嘎喽”,蘸着葱酱或夹着老咸菜,吃起来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现在在淮坊,煎饼和煎饼卷子早已登堂入室走入星级饭店,成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美食。

潍坊地区还有另一种吃煎饼法:“溻菜煎饼”。用小鏊子烙一张煎饼,磕上鸡蛋,摊匀,再按个人口味放白菜、韭菜、粉条、南瓜、胡萝卜、等馅料,上面再覆一张煎饼,反正面烙熟,卷成长方,热腾腾、香喷喷,又当菜又当饭。目前,这种快餐式美食在潍坊城乡已遍地飘香。

吃惯暄馒头的人尤其是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人,乍吃煎饼直呼“咬不动”“累牙”,其实这正是煎饼的益人之处。比之其他主食,煎饼更耐咀嚼,这就锻炼了面部肌肉和牙齿,所以山东人多四方大脸,牙口也好,以“大汉”闻名于世,应该不无煎饼的功劳。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