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2岁的彭建斌,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敬老院院长,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十二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献给了敬老事业。西平镇敬老院80多位孤寡老人们亲热地称呼他——“我们的好儿子”。
“好儿子,不是你的细心照料,我哪能活到今天啊!”西平镇敬老院卧床不起三年的89岁的曾定文老人看到院长彭建斌将饭菜一口一口喂给她时,老人感激地对他说。
西平镇敬老院原住址面积小,环境条件差,灾后重建后,环境条件改善了,彭建斌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同意,新增生产用地16亩,积极发展院办经济,每年收粮食、蔬菜20000余斤,肥猪出栏30余头,并利用空地实行院内果院式绿化,种植各种果树300余株,现全年院办经济收入可达10余万元,不仅提高了老人们的伙食标准,也减轻了党委、政府的负担,成为全县发展院办经济收入最高的敬老院。
彭建斌在敬老院里,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人房间询问老人身体情况。从2006年至今,院里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何时生病、住院,他都有清楚的记录,并且经常翻看那些有些陈旧的记录本,随时掌握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以便就医治疗,每遇老人过生日,他都要买来鞭炮和生日蛋,并做丰盛的菜肴,特别重阳节、春节都要让老人们团坐在一起庆祝,俨然一家人。
孤寡老人习惯了单身,生活自由懒散,加之本来性格各异,80多位老人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横挑鼻子竖挑眼”,经常发生口角,让老人们融合就是一本难念的经。彭院长要“一碗水端平”真不容易,他经常夹在老人中间受冤枉气,有时也难免悄悄抹几把眼泪。和老人们相处久了,彭院长逐渐掌握了每个老人的性格脾气。每当有老人因小事发生口角时,他就搬起板凳跟他们坐在一起,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要多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谅解,相互帮助,相互团结,解开他们心头的“疙瘩”,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安度晚年。
院里老人多生病是常事,不论是院里哪位老人生病住院了,彭院长都要亲自安排车辆接送,都要亲自到医院去询问,查看老人的病情,并做好记录,随时掌握情况。91岁的杨中信老人生病住院了,彭院长亲自给他办理住院手续,用轮椅推着去照片,做彩超,领来便盆,守护着输液,到饭店买来老人想吃的肉丸子汤,忙了一上午。临床一位病人家属大妈惊奇地向杨中信老人说:“你儿子真孝顺,您真是有福之人!”一句话老人听后热泪盈眶,心中激动不已。就是在工作忙抽不开身时,彭院长也会安排好工作人员或是自理能力强的老人去照顾病人。院内高血压老人有20多位,老人去卫生院买药路远不方便,彭院长就联系卫生院买回血压器和降压药,经常给老人们测血压,配降压药,让老人们免受路途劳累之苦。
院内老人多,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彭院长就根据大多数老人的意见,制定不同的菜谱,要求一日三餐不同样,营养、荤素搭配合理,大多数老人入住敬老院两三个月后,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个个红光满面,院内每年都要给老人们添制新衣两套,3-5年添制被套、床单、枕头、枕巾,有时彭院长也把自己的衣服、鞋送给老人。每年组织工作人员亲自带队下到各村,了解散居五保情况,尽量把困难户集中到敬老院生活。
西平镇敬老院的老人们现在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院内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就是在外省务工的都电话联系彭院长,要求把家里的老人送到敬老院来生活。院内工作连续三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彭建斌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西平镇:刘金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