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美丽产业促增收 峨边彝族刺绣“火”起来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8-14  发稿编辑:景秀丽

近日,记者在峨边彝族自治县觉莫乡茨竹村村级活动室看到,一群身着艳丽彝族服饰的彝族妇女,有的在认真看书,有的在专心刺绣,有的在互相交流,而更忙碌的是穿梭于这群人中的老师们,他们既讲解理论知识、又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回答疑问。

原来这是该县人社局、妇联等部门举办的劳务品牌扶贫培训——彝族刺绣培训班正在开班授课,来自该镇的50多名妇女正在接受专业人员的培训。

“让刺绣成为彝区群众居家就业的增收项目”

小凉山彝族手工刺绣历史悠久、绚丽多彩、风格独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峨边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于200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国家的保护。

为了让心灵手巧、从小便喜爱刺绣、并掌握了一定刺绣技艺的彝族妇女,凭借刺绣增收,2007年,峨边彝族自治县便开始在彝族集居的乡镇举办彝族刺绣培训班。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峨边彝族手工刺绣在产品特色、制作技艺等方面日渐成熟,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前景,产业效益日益凸显。

“没想到我们绣来自己穿、自己用的东西能卖成钱,我要好好学,今后利用空闲时间,多绣点。”彝族妇女鲁克美阿生高兴地说,党和政府想得太周到了。这次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培训期间,不但免除学员们的培训费,还请专业培训人员到他们的家门口授课,方便大家学习,同时还免费提供培训资料、赠送刺绣所用的布、线等用品,每天还给予生活补贴。

据该县妇联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将陆续在其他乡镇举办彝族刺绣培训班,同时成立彝族刺绣工作室,让获得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小凉山彝族刺绣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也让刺绣成为彝区群众居家就业的增收项目。

“刺绣让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

彝族妇女马黑芳芳参加峨边妇联举办的彝族刺绣培训后,刺绣技艺得到了提高,她便将自己的绣品摆放在商店销售,由于她在刺绣时,不仅沿袭了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加入现代元素,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绿蓝等色彩,所刺绣的花纹和所镶的花边,图形繁多,图案色调丰富和谐,做工精致,绣品深受购买者喜爱。

于是,马黑芳芳便一边自己绣,一边从其他地方进彝族绣品进行销售。由于彝族刺绣很受欢迎,为增加销量,马黑芳芳便买来布料、丝线,并裁剪好,让其他有技术的彝族妇女拿回家中加工,加工好后回收他们的绣品。

“绣一个挎包挣60元、钱包30元,在家里利用农闲和休息时间绣,绣完就交给马黑芳芳,挣这种钱轻松放心。”前来交绣品的同样参加过刺绣培训的彝族妇女阿芝高兴地说。目前,从马黑芳芳处领料加工的有几十人了,产品不仅在峨边、乐山销售,还在网上销售。由于产品广受消费者喜爱,马黑芳芳年收入近10万元。马黑芳芳高兴地说:“刺绣让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

“刺绣展现了当代彝族妇女的绚丽风采”

刺绣在峨边已成为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增收的好项目。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已开办了13期刺绣培训班、培训妇女750人次,培育刺绣巧手168人,并涌现出了一批专业从事手工刺绣加工、收售的能人。今年56岁的彝族妇女沙玛毛生尔,从乡下进城给自己的子女带孩子,在管理好两个孩子的同时,还利用空闲时间绣头帕等饰品卖,每年也能收入6000元以上。

据悉,2012年,峨边彝族自治县共有6000余名彝族妇女参与手工刺绣行业,全县手工刺绣产业产值达到500万元,利润达到180万元,带动参与刺绣产业的妇女群众人均增收300余元;部分彝族妇女在县城区和各乡镇市场开设手工刺绣专卖店24家,其年收入达到3至10万元,有效促进了妇女群众收入倍增,调动了参与积极性,发展热情高涨。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彝族刺绣产业,不但有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搭建了一个展现当代彝族妇女绚丽风采的平台,也成为农村妇女拓展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让彝族刺绣产业在峨边发展壮大

为传承弘扬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培育彝家新寨特色产业。峨边县专门出台了《峨边彝族自治县发展彝族手工刺绣产业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和目标。

到2015年,峨边彝族自治县将建成手工刺绣基地10个,吸纳1.5万名彝族妇女参与,产值和利润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000万元和360万元;到2020年,建成手工刺绣基地20个,吸纳2万名彝族妇女参与,产值和利润再次实现翻番,分别达到3000万元和1000万元。

为加快彝族手工刺绣产业的发展,让彝族刺绣产业在峨边发展壮大,峨边彝族自治县还成立了由县领导挂帅的彝族手工刺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刺绣产业发展规划,并落实了扶持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和项目包装。

据了解,峨边彝族自治县还将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引导成立彝族手工刺绣民间协会,走“协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公司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加强产品研发、建立产业基地,强化学习培训,打造品牌,拓展市场。让峨边彝族手工刺绣产品真正成为广大彝族群众的致富增收产业。(王永春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林立)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