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产业园区:四川工业经济主战场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7-29  发稿编辑:景秀丽

“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对于四川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我省先后三次召开产业园区会议,三次会议都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召开的。

2008年11月,在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第一次产业园区发展大会召开;

2010年7月,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的关键时刻,第二次产业园区发展大会召开;

这次是第三次,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

“产业园区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推动全省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有关人士这样表述产业园区会议的重要意义,园区会议也让全省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抓园区就是抓产业发展,抓园区就是抓住了工业强省产业兴省的“牛鼻子”。

产业园区——工业强省战略的主要抓手

2012年,我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607亿元,增长19%,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65%,实现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利润分别占到全省工业的66%、56%和72%,占据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大半壁河山。过去几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达到20.2 %,工业化率由2007年37.1%提高到45.6%,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56.9%,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有力地支撑全省GDP跨上2万亿元台阶,进入全国经济大省行列……

“这与园区发展紧密相关。如果没有园区这样大的发展,那么我们在灾后恢复重建,应对金融危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过程中,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地方工业经济‘小、散、乱’的状况,就不可能把工业支柱做大做强,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工业经济挑大梁、当中坚的主导作用。”四川省分管工业的副省长刘捷如是表示。

“抓园区就是抓产业发展,抓园区就是抓住了工业强省产业兴省的‘牛鼻子’。”省经信委产业园区负责人自豪地表示,5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和重点培育园区“1525倍增工程”等工作,我省产业园区建设不仅取得重大进展,而且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园区成为工业强省战略的主要抓手。

产业园区——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关键

规划引导、“三线”国企搬迁、“退城入园”、“退二进三”……近年来,我省通过系列举措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聚集发展和布局优化,彻底改变四川历史形成的战备型嵌入式和“山散洞”的粗放布局模式。

“去年全省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65%,比2008年的46.30%提高了18.7个百分点。

成都市达到82%,德阳、绵阳、广元、遂宁、眉山、资阳等6市均达到70%以上,虽然和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有差距,但就我们自身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省经信委主任王海林表示。

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力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全省产业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下降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达到99.6%,工业固体废物达标排放达到96.3%;有力促进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产业园区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15.7亿元,增长8.8%,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德阳装备制造、攀枝花钒钛等11个产业园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资阳经开区等27个产业园区被评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产业园区在推动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上还发挥了自主集聚作用。如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既有龙头企业,又有配套企业,二重、东电、东汽、东锅、宏华这些企业,拥有1600多个配套企业,成为世界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最高的集聚地。目前,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位,发电设备、大型铸锻件、石油钻机制造能力均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乐山沙湾区把“打造千亿产业,建设中国西部不锈钢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四川经济强区的重要抓手,3年建成了10.2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被评为全省20个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之一,探索出了一条龙头引领、成链发展、产城互动的新路子。

“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我省工业经济走上了集中集群集约的科学发展路子。”王海林表示。

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平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份额上升到60.8.%,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7.5%。全省产业园区已有2个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7个超500亿元、51个超100亿元……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我省重点产业园区上半年各项指标都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产业园区依然是我省工业经济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和主要载体,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的带动作用。

“近几年各市州准确研判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趋势和产业转移的最新态势,牢牢把握产业大规模西进、企业大规模内迁的重大机遇,结合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我省以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核心任务,坚持筑巢引凤,创新招商方式,实施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园区成为招商引资、项目生成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引资规模与项目质量的显著提升。”刘捷表示。

截至2012年底,产业园区吸引省外投资额为1521.3亿元,外商投资额为204.9亿元,英特尔、摩托罗拉、西门子、沃尔沃、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园区,推进了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我省已经成为中西部开放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战场。

产业园区——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主支撑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我省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智慧园区建设,催生了城市发展新组团,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为形成多点给力、多极支撑的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基础。”一位专家表示。

据调查,我省各地将产业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和城镇互动发展,科学地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宜居”环境,根据产业集聚区和人口居住区的需要,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加强基础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城镇产业承载能力。

截至去年底,全省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4183.9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面积1506.1平方公里,全省产业园区从业人员达到304万人,比2010年增加8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8%,促进了城乡就业和城镇化水平提高。

此外,全省各地将产业园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有力地缓解了我省就业压力。

产业园区——改进作风优化服务示范区

近年来,我省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转变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要求,将产业园区作为作风改变、行政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前沿阵地,从园区基础设施、管理机构、投融资平台、规范化服务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园区建设和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省97%以上的产业园区建立了管委会等管理机构,88%的产业园区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利用园区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123个园区建立起了开发建设公司,98个园区建立起了担保公司,64个园区建立起了物流公司……产业园区改善发展环境的探索创新,带动了各地发展环境的优化和政务服务水平的提高。

产业园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要增长极

在不足四川省千分之二面积的土地上,204个产业园区集中着17169个工业企业,已形成25个突出特色产业园区……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园区与贯通巴蜀大地的长长集群里,四川工业蝶变的巨大动力蓄势待发。

同类或关联产业在特定空间内规模集聚,既是现代工业进程中自然趋向的生态模式,更是世界经济日趋公认最有利于工业现代化的工业组织形式。专业化协作,共享基础设施,节约交易成本,带来规模经济,提升区域经济……诸多符合现代工业天然生产要求的优势,让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和终端的集群发展模式,成为通往工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快速通道。

业内人士认为,我省在全国率先整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已证明,产业园区是工业的主战场,是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的试验田,是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示范区,促进要素集聚、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成果转化的策源地,是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产业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我省将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省委主要领导关于产业园区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我省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以产业园区为主战场,支撑全省多点多极发展,推动四川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王海林表示。

未来,全省产业园区工作将在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园区整合发展;着力引导产业升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激发动力增强活力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全省产业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用产业的规模集聚凝聚工业发展利好因素,叠加释放产业效能,厚积薄发助推工业化进程全面加速——四川工业猛然发力的事实证明,产业园区正是撬动转型升级新时期门扉的力量。(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闫新宇 鲍安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