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主要载体。
记者从省经信委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建成超100亿元园区51个,超500亿元园区7个、超1000亿元园区2个,其中成都高新区率先超过2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利润分别占到全省工业的66%、56%和72%,占据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大半壁河山”。
抓园区就是抓产业发展,抓园区就是抓住了工业强省产业兴省的“牛鼻子”。五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和重点培育园区“1525倍增工程”等工作,我省产业园区建设不仅取得重大进展,而且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2年底,产业园区吸引省外投资额为1521.3亿元,外商投资额为204.9亿元,英特尔、摩托罗拉、西门子、沃尔沃、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园区,推进了我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我省成为中西部开放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战场。
通过规划引导、“三线”国企搬迁、“退城入园”、“退二进三”等举措,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聚集发展和布局优化,我省工业集中度已由2008年的46.30%提高到达到65%,成都市达到82%,德阳、绵阳、广元、遂宁、眉山、资阳等6个市达到70%以上,彻底改变四川历史形成的战备型嵌入式和“山散洞”的粗放布局模式。
成都高新区、绵阳高新区、德阳装备制造、攀枝花钒钛等11个产业园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乐山(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资阳经开区等27个产业园区被评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既有龙头企业,又有配套企业,二重、东电、东汽、东锅、宏华这些企业,拥有1600多个配套企业,成为世界上装备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最高的集聚地。沙湾区把“打造千亿产业,建设中国西部不锈钢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四川经济强区的重要抓手,3年建成了10.2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被评为全省20个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之一,探索出了一条龙头引领、成链发展、产城互动的新路子。
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我省工业经济走上了集中集群集约的科学发展路子。统计显示,五年来,全省产业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下降了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比重达到99.6%,工业固体废物达标排放比重达到96.3%,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全省产业园区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215.7亿元,增长8.8%,促进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新时期,新机遇。纵观我省产业园区发展,我们既要看到产业园区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实效,又要直面全省产业园区总体发展不够,水平不高、实力不强等问题。比如,我们园区的数量不少,但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比重太少。2012年,四川共有各类园区204个,但是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仅54个,投资强度130万元/亩,投资效益41万/亩,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差距还很大。我们的节能减排潜力仍然巨大,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再比如,我们的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个别地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圈地”现象。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产业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我省将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会议精神和省委主要领导关于产业园区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我省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以产业园区为主战场,支撑全省多点多极发展,推动四川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在全国率先整省推进产业园区工作的成功实践已证明,产业园区是工业的主战场,是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的试验田,促进要素集聚、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成果转化的策源地,是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示范区。
未来,全省产业园区工作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园区整合发展;着力引导产业升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激发动力增强活力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全省产业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杨波)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