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规模699万人,创历史新高,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创历史新高,达33.85万人。截至五月底,我省高校毕业生签约人数为247467人,签约率达73.1%,低于同期水平。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我省各大院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拓展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企业、政府也纷纷“出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我省结合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容量,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学习。
直面现状——
学生:迎接“失败”总结经验
和许多同学的经历一样,从去年10月起,谢楠就经历过不下20次面试,单是计算投简历的数量,恐怕也高达80份了。谢楠觉得自己“够优秀了”。然而,她相中的名企、外企,却从未向她抛出过橄榄枝,“也许名企都喜欢名校,而我学校的牌子太不上档次了。”
硕士毕业的李甜甜(化名)说,他们班其他同学不少去了北京、上海,要么是还在找机会,要么找到工作,但基本等于“白干”,挣的钱刚好和房租以及生活开支持平。
企业:优先考虑工作经验
成都高新区某计算机材料设备制造公司招聘负责人刘楚才告诉记者,公司拟招数名设备监查和技术人员,但并没有打算选应届毕业生。他的理由是,公司是一家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资金运转需要精细规划,没有打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过多成本。记者走访成都市各大人才招聘市场发现,应届大学生仍然占据每年就业季的主力,但是几乎所有的招聘单位首要选择条件均是,是否有工作经验,实习年限多久,由此将许多应届毕业生挡在就业的门外。
寻求出路——
高校:牵线搭桥拓宽渠道
蒋波是今年西华大学汽车发动机专业的一名毕业生,目前他已经在绵阳经开区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学校参加了五六次专场招聘会,每一次专场招聘会,都有和自己相关专业企业来到学校,选择余地还是比较多。
西华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阮永生告诉记者,西华大学根据学校专业构成特点,通过地方政府牵线搭桥,以省内外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就业市场拓展的主要方向,实现了就业市场从以点为主,向以面为主的转变。截至5月底,西华大学已向成都高新区、经开区,绵阳经开区等地输送了2013届近1千名毕业生。
企业: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
毕业生就业难,公司招到能快速上手的员工难,校企合作,或许是打开这一僵局的最好方案。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就与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内江铁路机械学校、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业学院、武汉铁路司机学校5家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成都地铁方面表示,今年将招收2014届、2015届、2016届订单委培学生共计1923人,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等8个岗位。未来三年,成都地铁将进入线网运营时代,对人力资源需求也将新增7500多人。而地铁运营岗位具有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等特点,地铁人才储备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校企合作无疑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实施技能就业专项培训
省人社厅近日透露,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在全省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做到“申请一人、培训一人”,力争各项培训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目前,全省各市(州)正在抓紧制定具体方案。
据省人社厅相关人士介绍,专项活动将集中全省职业培训优质资源,对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全省2013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在人社部门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历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重点开展以定向培训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对企业拟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开展以定岗培训为主的上岗前培训。(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顾佳 李洋 李理 实习生 游洋 蒲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