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大羌故事》与读者见面。《大羌 故事》分上、下部,近80万字,通过故事手法,讲述了羌族历史演进、人文精神和 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具有史学价值的羌族文学作品。
贯穿羌族古今文脉相连
翻阅《大羌故事》,记者看到,该书古代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信史等资料来研究、发掘、筛选和整理编撰而成。包括大禹治水、羌姜一家、西夏建国、后秦姚兴等、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炎帝、秦始皇、狄仁杰、姜维等故事。
《大羌故事》从纵向上来看,连接着“三皇五帝”的传说和古代编年史的全部。反映出古羌人的历史兴替和一直居住在岷江上游今天的羌人羌事;从横向上来看,主要是描写了羌族文化传说、历史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包括羊图腾文化,白石图腾文化,以及多神信仰文化。
“羌族在几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元素。汶川大地震后,有关羌族文化传承和地震灾后重建的书籍有不少。《大羌故事》是一本主要反映羌文化的书籍,分为古代篇和现代篇,该书从筹划到编写,用了两年时间。”该书的主编徐世丕先生说,目前,关于羌族、羌文化古史研究方面的书籍较多,写北川灾后重建的书籍也不少。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编著成书的还没有。所以,《大羌故事》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古今,根脉连接,一书在手,便知全貌。
徐世丕先生讲,引古是为了表今,厚重的历史更能证实羌族的源远流长,值得尊重和敬仰;其次,阐发今天又要追溯远古,因为精神的内涵和文化的基因,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或凭空想像出来的。这就从两个方面说明,是一个古今相互间的印证和延展,既有全局的系统性,又有纵横的交叉点,人物、史实、传说、风土民俗与心灵信仰俱在,让人们一读就能明白和知晓。
传承羌族人文精神财富
《大羌故事》讲述了羌文化的神秘奇特和渐渐趋于消失的元素——释比。书中用了五万多字的笔墨来讲述这条“释比”之路。用故事手法,把羌人中最神秘的人物——释比,通俗易懂地加以介绍。
在羌人的眼中,“释比”备受尊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释比”,但这些“释比”也与羌族同胞一起共同劳动、生活。“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中快要消失殆尽的重要元素,是羌人认知世界、认知身心的一位老师。既把羌人坚韧不屈、自强不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传播,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释比”是一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羌文化元素,也是结合古今的一个线索,让大家了解“释比”,也要让羌族后代知道他们有这样的精神财富。这应是一种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作为“非遗”应当代代相承;
而该书还有一部分——“孤寡奇缘”,虽然这些羌民经济不宽裕,甚至还贫穷,但是他们仍然不忘记资助那些老弱病残;他们坚持自己的婚姻底线,一定要明媒正娶才能结成伴侣;他们有一种诚实的精神态度——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对不会索取。
铸起羌族人文精神丰碑
正如四川羌族研究会会长张善云所言,通过《大羌故事》这样的文字,把北川羌族的这些东西写下来,把羌文化的艺术传承落地,把羌人的心灵世界和人文情怀用文字记述成书,这既是对生活的一种告慰,也是对羌族下一代应尽的责任。
《大羌故事》的5位主要撰稿人对记者说,羌人拥有很多种精神,但是不能用说教的方式来记录,要以原汁原味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新时代羌族人的精神风貌。现在北川有许多羌族特色都不明显了,但北川的关外区域,如青片、禹里、五龙、墩上等乡镇因为深处群山之中,比较偏远闭塞,至今仍可感受到羌族浓郁的韵味。现在的北川因为县城迁移重建,很多以前羌族的风貌因“5•12”大地震“天难”而遭受严重的损失。
而《大羌故事》现代部分的内容,大部分是通过感人的情感故事,来表现羌地文化的。所选的人物虽都是“小人物”,但他们身上都有令人感动的精神和情操。尤其是表现了“5.12”大地震那些特定环境下的人性美,“小中见”、“情怀毕真”、“敢担责任”、“道义无价”等,不仅仅只是讲述北川羌人的事迹,还包括那些志愿者、援建者,包括他们内心世界的阳光照射。而现代故事中的《垃圾箱之恋》表现了北川人之间的一种大爱,主人公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安装工人,仅有初中文化,但是在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头,却把活的机会让给了素不相识的女孩。这种牺牲者救人于危难中的精神,被救者的感恩之情,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羌地人的一种博大情怀。( 田明霞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