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小雨过后,空气清冷湿润。刚送走一拨游客,阿坝州红原县色地镇牧民仓央泽朗便拿起手机对接新客人。他经营的民族特色小村寨,四季景致各异,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游客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不用四处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样的生活真好!”仓央泽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一幕,几年前他根本不敢想象。
近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和多方合力推动下,特别是在绵阳市结对帮扶下,色地这座草原小镇依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走出了“以旅兴业、以旅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位于松潘县与红原县交汇处的色地镇,平均海拔超3500米,虽地处交通要道,但因基础设施滞后、旅游服务能力不足,长期面临“游客只过不停”的困境,被称为川西北草原上的“过路小镇”。2024年,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这一局面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总投资2477万元,其中绵阳援建资金1285万元,占比超一半,为小镇发展装上“新引擎”。
“项目涉及色地镇街面及外立面改造5万多平方米、屋面改造5万多平方米、应急避难广场1000平方米。”色地镇副镇长索南念扎告诉记者,此外还同步完成了给排水管网改造、旅游标识系统建设等配套工程。如今走在色地镇街道上,民族特色鲜明的建筑、整洁宽敞的街道、功能完善的应急广场,共同勾勒出“高原风情小镇”的崭新画卷。
环境改善直接带动旅游人气攀升。“我镇2025年旅游人数较2024年增加一万多人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索南念扎表示,尤其今年旅游旺季,色地镇日均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近一倍,周末时段镇内民宿、餐馆常出现“一房难求、一桌难求”的景象。
环境的“颜值”,转化为小镇发展的“价值”,更变成当地群众手中的“票子”。这一点,当地商户感受最为真切。
“我在这住了30多年,改造后街道变好了,生意也越来越火,收入比往年增长了三四成。就连水源这些基础设施,都给我们弄得巴巴适适的。”红原县色地镇张姐饭馆负责人王先生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随着小镇建设提速,乡村变美、人居环境改善,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体验地域民族风情、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当地群众的纯真与热情。
旅游业要持续发展,仅靠硬件设施提升远远不够。为此,绵阳在结对帮扶过程中,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组织旅游服务、餐饮管理等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小镇“软实力”。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色地镇新开办民宿、餐馆、特产店等二十余家,直接带动当地近百人就业。
从曾经的“过路地”到如今的“旅游目的地”,从“基础设施短板”到“民族特色小镇”,色地镇的美丽蜕变,是绵阳与红原结对帮扶工作的生动写照。随着旅游产业持续升温,这座草原小镇正沿着乡村振兴大道稳步前行。(红原融媒记者 邓勇 唐云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