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把握政策机遇 发挥农信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与思考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10-08  发稿编辑:韩春梅

 

四川农信绵阳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覃才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川农信作为全省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将获得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四川农信(绵阳)将以贯彻省联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会精神为契机,聚焦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加强市场研判,把握政策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扛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银行担当,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浪潮中写好农信篇章。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是核心。发展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

生态宜居是关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乡风文明是基础。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

治理有效是保障。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生活富裕是目标。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已绘就蓝图,拟定提纲,确立架构。四川农信(绵阳)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加强形势研判,洞悉、找准服务乡村振兴切入点,更加从容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三农”领域隐含的金融风险与体制障碍不容忽视

1.市场先天不足,风险敞口大。国家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闻令而动,纷纷启动项目规划、设计包装,在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和分析的情况下,存在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问题,加之农业生产本身存在的弱质性特征,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突出,且农村经营主体普遍小、弱、散,诚信意识有待加强,管理不规范,导致农村金融风险较其他行业更高。四川农信(绵阳)辖内机构作为扎根地方的法人银行,要加强项目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将风险防控作为前提和底线,有效规避市场和政策风险。

2.优质项目少,管理成本高。乡村振兴涉及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多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益性,自身无法产生稳定充足的现金流,造成银行难以给予大规模或批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对于采用自营模式、PPP模式,以及先前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金融进行介入,但仍需要项目自身拥有一定占比的资本金。总体上看,农村优质项目相对较为匮乏,大多融资项目规模小,单位管理成本高,四川农信(绵阳)各机构要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加强精细化管理,通过提高管理效益摊薄管理等刚性成本。

3.分险体系薄弱,增信渠道少。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信贷分险基金,农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特征让商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仅有的涉农商业险往往因成本因素,难以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全面推广。财政性融资担保公司资本实力不足,担保放大功能有限,对乡村振兴推进中的海量融资需求杯水车薪。分险与增信机制缺失,导致金融资源难以主动向乡村流动。

4.产权改革迟缓,要素亟待激活。目前,相关法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确认、登记、评估、抵押、流转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押担保。农村担保物范围狭隘、资源不足,三权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无法形成有效的资产,有些属于办公资产或划拨土地,无法进行抵押。因缺乏较为成熟的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等尚未较好发挥出融资功能,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单靠银行信用授信或有限的传统硬资产抵押贷款,难以满足大规模、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融资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信机构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川农信(绵阳)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熟悉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服务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1.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和广泛的客户确立了先发优势。截至2021年6月末,四川农信(绵阳)共有网点432个,从业员工  3187人,存贷规模1877亿元,位居全市第一位。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62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3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扶贫小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45%和92%,是全市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的金融机构,社会影响力、党政满意度、公众信赖感等较为突出。

2.集聚的惠农政策和“三农”发展潜力创造了巨大市场。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辖5县3区1市,面积2.02万平方公里,人口528.5万,202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0.08亿元、增长4.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03元,比上年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核心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资本流动、要素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在顶层政策引领下,工商资本集群下乡、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农民财产收入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将成为新时代下“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由此形成新的资金来源、实体来源,为农信机构的发展提供巨头市场空间。

3.产权改革为四川农信(绵阳)金融服务创新开辟了新路径。十九大提出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领下,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担保功能将被有效激活,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的传统格局,提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大大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方式、对象和渠道,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创新抓手和途径。

4.差别的监管调控为四川农信(绵阳)拓展了资金实力。为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国家宏观调控日渐精细和精准,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农”金融债、支农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差别监管动作已全面落地,愈发强化且鲜明的监管引导将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四川农信(绵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对策

四川农信(绵阳)坚持以省联社“1234567”治行兴社方略为指引,认真贯彻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会精神,紧扣《绵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际,聚焦20字总体要求,创新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聚焦“产业兴旺”,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支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以支持全市52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动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一区(县)一策”,助力盐亭西部水产、梓潼粮油、三台麦冬生猪、游仙蔬菜种业、江油农旅业等优势产业打响品牌。二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聚焦科技城科技积淀厚重优势,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综合服务。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三是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四是加强产品创新。紧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趋势等带来的金融需求变化,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运用科技金融思维,加快推进活体抵押、两权贷款等产品投产,有效破解抵押不足导致的融资难。

(二)聚焦“生态宜居”,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支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二是积极支持特色(生态)小镇建设。围绕市辖特色小镇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质和地域特征,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三是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区县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不断提高群众吃、住、行、游的质量。

(三)聚焦“乡风文明”,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一是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二是推动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探索运用小额贷款、支农再贷款、项目贷款等,支持开展整村开发、农房改造、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建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推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聚焦“治理有效”,推进基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推进党建共建工作,深化与社区、村委、镇乡党委支部共建,探索互派干部“双向挂职”,实现资源、信息、政策、人力共享,汇聚服务合力。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综合服务站建设和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广,大力营销蜀信e、农e贷、蜀信e贷等线上产品,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完善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以“扩面强基”为抓手,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主消费金融产品和依托金融服务发展致富意识、意愿。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通过信用村建设与贷款利率浮动挂钩等策略,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

(五)聚焦“生活富裕”,推进脱贫与振兴有效衔接。

按照金融扶贫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的要求,加大过渡期金融支持政策宣传,对边缘户、低收入户、返贫户等给予重点支持,做到扶贫小额贷款应投尽投,对脱贫退出的做好持续监测,跟踪支持。发挥金融要素撬动作用,健全完善扶贫资产益贫带贫机制,加大对群众增收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企共建、组团发展、发展服务经济等方式做大做强,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厚置群众增收的产业基础,推动其财产性收入多元化增长。充分发挥金融夜校的教育与思想引领功能,通过定期举办宣讲等活动,持续推进对群众的感恩、励志教育,培植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