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推进机制。围绕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等10大类94小项省级民生工程、19件民生大事和10大类77小项市级自选民生工程,分类制定实施方案,分级细化目标任务,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工作调度会、专项督查考核等推进制度。 截至8月底,省级民生工程进度超过70%的80项(其中进度达到或超过100%的39项),占全部项目的85.11%;19件民生大事中进度超过70%的11项(其中进度达到或超过100%的4项),占全部项目的57.9%。市级民生工程按时序要求推进。
二是强化督查考核。加强民生项目动态监控,按照“月督查、季通报、半年拉网式督查、年末集中检查”方式,对脱贫攻坚等重点项目开展督查30余次。修改完善了《绵阳市民生工程绩效考核办法》,提升民生工程考核权重,强化过程管理和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目标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
三是创新监督模式。实行民生项目建设第三方评价模式,从“两代表一委员”和市民、媒体代表中聘请28名民生工程监督员,采取信息查询、实地核实、听取汇报等方式,开展“民生工程建设汇报展示暨社会公众评价”等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跟踪报道项目进展、惠民效果、典型经验。群众对民生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反响较好。
四是落实资金保障。推动建立逐年增长的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健全合理回报机制、加大金融和财税支持、保障项目合理用地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实行民生工程资金专款专用和月报制度,开展民生支出绩效评价,防止民生资金“跑、冒、滴、漏”。今年,绵阳市实施的省级和市级民生工程预计总投入132.83亿元,截至8月底,到位资金120.5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0.78%。(民生科 穆怀容)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