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顾问 刘耀华
能勋走了!走得那么匆忙,不少老友惊讶不已,深感遗憾。
其实,我也未料到他会走得这么快。因为我知道他家有长寿基因,母亲活了百岁;而且在去年以前,他虽年过八旬,身体一直硬朗,我们经常在一起欢度夕阳。20天前,听说他住医院,我去探望,他高兴地告诉我已做完手术4天,手术很成功。当时,他的气色、精神都不错,足足和我聊了半小时。后来听说他因为感冒,伤口受到影响,准备再去看他,我却又因病住院,这些天,音讯阻隔,就在我出院的第三天,谁知他竟匆匆离我们而去。前次探望,竟成永诀,叫人悲痛难抑。
我和能勋同志都是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宣传。他比我大几岁,出道比我早,上世纪50年代时期他已是地委机关报的领导成员;我在山区小县学做新闻干事。最早知道他是在《前锋报》上读了一首诗,署名“千里目”,经过打听,才知作者是他。不久县委要我领办县报,我专程到《前锋报》学习,才认识了他。“文革”以后,我调地区宣传系统工作,和他接触多起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有幸成为他的副手,更是朝夕相处。算起来我们相交已有40余年,可谓知根知底、情谊深厚。
能勋同志是原绵阳地委机关少有的“秀才”之一,他不仅笔杆子过硬,对人对事也非常理性豁达,观察事物深刻,分析问题全面,故机关中有“谢小平”的美誉。我在他领导下工作,虽是上下级,他却像大哥哥一样,循循善诱,细心指导,温和亲切,十分融洽,使我受益匪浅,他是我成长道路上难得的良师益友。
能勋同志对党的事业忠诚,政治方向坚定,他长期担任宣传思想战线的领导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刻苦学习,深入钻研,求真务实,是非分明,敢于担当,勇于开拓。他领导绵阳宣传工作十多年,方向正确,成绩显著,多项工作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新闻传媒和对外宣传,他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业绩突出,他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
能勋同志最大的长处,是一身正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少宣传干部从他身上获益良多。无论工作、学习和生活,他都以身示范,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凡是能自己做的事,包括讲话稿、作报告和重要文件起草,他都尽量亲历亲为,不要秘书代劳。有个夏天假日,正值酷暑高温,我去找他汇报工作,他正在家里写报告稿,赤着上身,一手拿笔,一手执扇,看了叫人心痛。在公私关系上,能勋同志界限分明,廉洁奉公,不搞特殊,不接受造假,他是两届地市常委,不用专车;喜好抽烟,但不许办公室给他提供“接待烟”,招待客人坚持用自己的烟,决不违反制度乱花公款。就连当时的市长王金城也说,对宣传部用钱我放心,就是给老谢几十万他也花不出去。另一方面,他对下级却既有原则,又温和宽容,很少空洞说教,很少指责训斥,即使有缺点错误,也是耐心劝导,使人心悦诚服。在他手下工作,没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令人心情舒畅。
一个多月前,在市老年新闻文化协会的一次活动中,我和他曾就当前形势和意识形态领域现状交换看法,他对党中央战略部署、“十三五”规划、反腐败形势、深化改革等深表拥护,他说,老同志要承担起传递正能量的历史责任……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了我,也感染了我,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宣传思想战线的老战士,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和忠诚。
真所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能勋同志匆忙地离去,虽然给我们留下了悲痛和遗憾,但他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忠党为民的精神、高尚的做人品格,必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遗体告别仪式上,我送了一副挽联:“书生报国,以笔作刀,力扫妖风迷雾;言传身教,一身正气,心血尽洒涪江。”以此来表达我的敬意,也借此为本文划上句号。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