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游仙区:工业生产阔步迈向“智”高点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4-12  发稿编辑:韩春梅

 

  梁磊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任毅

  能自动焊接的机器人、会3D雕刻的机器人、拥有智能手臂的人机协作机器人……日前,以“创新融合,智造未来”为主题的智·造2016中国(绵阳)科技城机器人高端峰会在绵阳市游仙区举行。200余名国内外机器人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包括德国库卡机器人在内的5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让游仙收获满满。

  高端峰会 聚焦“智”造

  大咖云集,思想交汇。在当天的峰会上,汉堡大学教授、多模式系统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建伟,kuka全球工业销售总监thomasangerbauer,中国旅美科创协会硅谷分会会长范姜等专家学者交流全球机器人技术和应用趋势,探讨加速智能机器人创新的相关议题,大家一致看好游仙区智能制造的比较优势。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认为,游仙区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核心区,在研究机器人发展领域具有诸多成熟的条件和优势,应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实现工业生产由传统向“智”造转型升级。

目前,游仙境内拥有中物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西科大、绵阳师院等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认定数多年位居全市第一,科技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正是看好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峰会当天绵阳市政府与德国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游仙区政府与中物院军转民发展部、九次方大数据公司、中科院物联网签订了合作协议。九次方财富资讯公司作为一家中国领先的大数据服务公司,拟定在游仙经济试验区新建“九次方大数据”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将建设西南征信大数据产业园基地、绵阳大数据清洗基地、绵阳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绵阳大数据研究院。

  政策引导 转型“智”造

走进民爆行业重点骨干企业雅化集团绵阳公司,宽敞整洁的基础雷管生产车间里空无一人,工人在操作室启动按钮后,一排排流水生产线开始紧张有序地工作,仅仅1秒钟时间,就生产出5发雷管。

  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游仙发挥政策引导功能,专门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六条意见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1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担保基金,安排近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军民融合企业在注册落地、项目融资、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发展壮大等方面的奖励扶持。

 “以前,一条生产线需要57名工人在流水线上操作,现在只需要七八个人在操作室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就能控制整个车间的生产线。”雅化集团绵阳公司总经理李学平告诉记者,智能化生产实现了人机隔离、远程控制,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并且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短短几年时间,游仙区智能产业实现了快速集聚、集群发展。目前,在游仙区像雅化集团这样的智能制造企业有30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9%以上,主要集中在以科莱电梯为代表的电梯整机生产企业;以万欣测控、川金机械为代表的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以高达科技为代表的数控检测设备生产企业和以雅化集团为代表的特色化工生产企业。智能制造企业横跨游仙经济开发区南北东三区,涉及重大装备制造、机电一体化和化工三大产业。去年,游仙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26%以上。

 园区建设 集群“智”造

游仙区将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科技服务纳入十三五“2+1”产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项目孵化、产业集群、人才培养,建成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等各类孵化器(加速器)9个、面积达4.1万平方米。

 这当中,在已基本建成电梯产业园、光电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五大特色产业园的基础上,加速推进智能制造暨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建设。

 园区规划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首期启动建设面积4平方公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研院所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园区将与中物院、中科院、西南科技大学、德国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成都环龙智能系统设备有限公司等机构合作,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制造、机器人本体生产制造、工业机器人体验、培训、关键元器件研发等产业项目,推动游仙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高端制造展示、研发、集成制造及培训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入驻企业50余家,新增产值50-80亿元。

 目前,落户该区军民融合孵化器的伦奇机器人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机器人3D拖链、机器人工具快换器、机器人线束等装备,并广泛投入应用,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