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向文化强市迈进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1-18  发稿编辑:韩春梅

 

“家门口10元、20元看原创高端大戏,就近选择环境舒适的城市影院观国内外大片,乡村文化站各种图书应有尽有,在家也可网购非遗特色商品……”过去的2015年,绵阳文化部门精心烹饪的“文化大餐”被端上百姓“餐桌”,口味再挑的你也一定找到了合适的“款”。回首2015年,太多的文化“特色菜”令人回味,太多的感动让我们唏嘘。

关键词:文艺精品

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2015年11月7日晚,四川省首届艺术节上,以游仙区铁炉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先进事迹为原型的大型话剧《铁炉汉子》成功首演,在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的同时,获得一致好评,一举斩获四川文华奖剧目奖、表演奖。同时,戏剧小品《石榴树下》和《看》获四川省首届艺术节暨四川省第十五届戏剧小品(小戏)大赛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编剧奖、表演奖等多个奖项。
类似的获奖数不胜数,天青苑川剧团荣获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栏目戏剧小品团队比赛亚军;我市作曲家倪朝晖创作的音乐作品《梦腾飞的地方》获“放飞中国梦”2015全国大型音乐展演评选活动作曲金奖;绵阳爱乐合唱团获全国艺术展演金奖,绵阳“风信子”女声合唱团获全国第六届中老年合唱邀请赛金奖,男子群舞《滚灯》获2015年全省舞蹈新作比赛创作一等奖及优秀作曲奖……
在文艺创作方面,2015年5月26日晚,原创大型古筝音乐剧《越人歌》在绵州大剧院惠民首演,通过古筝演奏、舞蹈戏剧等形式,艺术展现发生在古绵州的一段凄婉浪漫爱情故事;市艺术剧院重金打造的四川首部3D原创儿童剧《哪吒》引起轰动……2015年,绵阳在诗歌、影视、文创产业上精品频出,在多条文化战线上均有斩获,文化艺术创作不断繁荣,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关键词:文化产业

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二

2015年,绵阳文化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文化+科技”融合战略,助力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发展,凸显绵阳电影产业独特优势,预计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破百亿大关,占全市GDP超过5%,达到支柱性产业量化指标,绵阳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二位。

建立绵阳文化产业项目库,搭建产学研融合文化发展平台,“走马羌寨羌绣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北川禹羌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入选国家、省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中国科技城软件产业园、126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科技城文化艺术广场等文化产业园区新增入驻企业100余家,长虹、九洲、丰泰包装等文化用品制造龙头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武道数码、亿趣科技、小雅书房等非公和小微文化企业迅速成长,大型网络游戏《古羌传奇》及《西羌画韵》等网络文化产品逐步跻身市场主流,羌族文化旅游聚合平台等“互联网+”文化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原香国际香草园、中国国际百合博览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0亿元的李白文化产业园正式启动,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8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
绵阳城市影院票房累计实现收入超过1.42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电影票房第61位,其中以万达影城、中环影城、博纳影城为代表的城市影院集群成为行业亮点,城市影院票房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月均增长幅度达到55.6%,最高月增幅126%,呈现出绵阳电影市场的强大后劲和潜力。

关键词:特色“家常菜”

文化惠民增加百姓幸福感

作为一道特色文化“家常菜”,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自2014年12月上演以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品尝”。一年来,连续上演歌舞、戏剧、音乐、综艺等专场文艺演出80多场,市民仅需10元、20元能走进剧院欣赏一场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绵州大剧院内,600余个座位场场爆满,门票常常提前几天就卖光了,可谓一票难求。

类似的文化惠民活动常年不断开展,送文化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乡村文艺骨干培训、乡村大舞台、留守儿童专题电影放映等农村惠民文化活动持续进行;全民阅读推广暨非遗进社区、书香之家评选、绵州讲坛、首届中国科技城(绵阳)合唱邀请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高潮迭起,全年举办各类城乡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直接参与演出活动人员近9万人次,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面向全市开展舞蹈、声乐、书法等文化培训,服务市民逾8万人次。
2015年,绵阳在文化基础设施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惠民活动场地,全市9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常年免费开放,新建社区书屋521个,3347个农家书屋完成规定开放周20小时时间,用文化惠民增加百姓幸福感。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

绵阳文化发展实现“加速度”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我市破解文化发展新难题,大力推动“互联网+文化”应用,实施重点突破,实现了绵阳文化发展“加速度”,努力向文化强市迈进。
在2015年9月11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绵阳首创全省唯一的非遗数据库及羌族文化遗产三维互动展示体验系统引来各方关注。该系统用高科技展陈手段,展现“非遗+互联网”全新商业模式、发布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现代设计、现代创意”于一体的非遗文创产品,实现实体展场与虚拟展览的结合,线下展销和线上交易的同步,现场体验和网络互动的交融。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对该创举赞赏有加,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融入“互联网+”元素,拓展了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路径;与此同时,“羌族文化旅游聚合平台”、“绵阳非遗网上商城”等“互联网+”文化产业形态相继涌现。
以此为着力点,绵阳着力做好文化+科技、文化+相关产业、互联网+文化三篇文章,实现线上与线下互动、服务与销售结合,推动文化资源整合、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催生别开生面的广阔文化市场。
站在2016新起点,未来五年,绵阳将以“文化+”推动“创新融合”,精选和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文化项目,推动文化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各市(州)前列,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贡献力量。  (绵阳市委宣传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