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从悲壮走向豪迈中的“红盾力量”——绵阳工商助推绵阳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5-29  发稿编辑:景秀丽

       绵阳是“5·12”特大地震的主震区,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重建难度最大。对绵阳工商来说,3年灾后重建,史无前例。身处非常时期、特殊环境,面对特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绵阳工商如何助力地方政府在短短3年之内,从悲壮走向豪迈,连续创造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发展振兴三大奇迹?请看——


       三年了,当伤痕累累的龙脉山再披绿意,巨变已经发生:废墟上,已经“长”出了新民居,白墙黛瓦,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乡间别墅;震后的农贸市场,已经“旧貌换新颜”,安装了锃亮的铝合金柜台、精密的电子显示屏、高功率的保鲜柜;三年前举世瞩目的“救灾线”,如今厂房林立,机器轰鸣,成为绵阳最具活力的产业带……
       曾有人担心:一度供应紧张的建材,会不会影响灾后重建的进度?大灾之后的市场秩序,会不会由此乱象丛生?遭受重创的经济,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灾难中感天动地的“红盾精神”,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消弭?
       三年过去了,事实作出了回答。三年来,绵阳工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把灾后重建作为锤炼工商队伍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用重建的成果报答全国人民的关爱,以历史的进步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在史诗般的灾后重建中写下了属于绵阳工商的壮丽乐章。
       三度春华秋实。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市长曾万明等市领导先后18次对绵阳工商给予批示肯定,对绵阳工商服务灾后恢复重建、推进灾区发展振兴的做法和成效给以了高度评价。


       服务大局,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主要体现为整顿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三年灾后重建,绵阳工商成为灾区市场秩序的坚定维护者
      
翻阅中外灾难史,大灾之后,往往继之大乱:
       “5·12”特大地震后,绵阳接连遭受了堰塞湖、泥石流、洪灾等自然灾害袭击,农房重建、城镇住房加固、卫生防疫等民生问题尤显突出,因灾涉稳问题大量凸显,社会治安防控难度陡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带来不利和被动的局面。
       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当尽非常之责。绵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开培多次强调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当此之时,灾后重建就是“中心”和“大局”!全市工商部门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责任”,全力确保灾区市场秩序稳定,为灾后重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震后惊慌失措的人们两手空空地从摇摇欲坠的房屋中冲出,惊魂未定之时,疯狂地抢购备灾物资已经开始,矿泉水、面包、饼干等物资被抢购一空。为了避灾,不少商家、店铺、集贸市场纷纷关门谢客,在极重灾区北川,85%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重创,整个市场供应陷入瘫痪。
       兴商复市,成为绵阳工商人面临的第一场硬仗!
       从第一时间建立灾区应急市场,到部分允许以街为市、支持店外开市、组织场外兴市。绵阳工商多措并举,创新监管机制,以维修复市、实施应急办事等多种方式,帮助灾区迅速恢复市场营业。在北川,短短10天之内,一个由467顶帐篷组成的“帐篷市场”就地搭建而成,一大批“帐篷商店”、“钢架市场”相继设立。全市在中个协拨付资金200万元的基础上,鼓励市场业主投资200余万元,迅速修建应急市场9个,切实解决灾后群众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市场物资供应解决之后,受灾群众的食品安全被摆上重要位置。
       每天,绵阳各级工商部门按时对各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食品接收、存放、发送进行巡查,督促工作人员将食品离地存放,认真核对发放记录,并将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告、食品安全的消费提示张贴在物质发放点和灾民安置区域,提醒受灾群众注意。
       地震后,北川擂鼓镇受灾严重,原曲山镇的受灾经营户及外地临时经营户大量涌入,企业由52户增加到250余户,个体工商户由442户增加到1100余户,由于曲山工商所干部职工全部遇难,原曲山工商所管辖的曲山镇、通口镇全部划到擂鼓工商所,重重困难摆在了擂鼓工商所职工的肩上。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三年来,擂鼓工商干部职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履职尽责,监管到位,没有出现一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百日攻坚”的过渡安置告一段落后,2008年9月,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大幕拉开。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原则,农房重建被摆在重建的首要位置。绵阳共涉及51.16万户农民的房屋需要重建,占了全市农户总数的一半,在“5·12”特大地震灾区中数量最大。
       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一时间造成了砖、瓦、水泥、钢材等建材的紧缺,一些不法商贩趁机擅自抬价,使建材供应更趋紧张。一块红砖的价格由0.2元涨到了0.75元,这无疑让本已家徒四壁的农民雪上加霜,受灾群众对此颇有怨言……
       从2008年10月份开始,绵阳工商着力加强建材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哄抬建材价格、经销假冒伪劣、不合格建材、经销环节过多、无证经营等突出违法行为。此后,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了主要建材如钢材、水泥、木材等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引入索证索票、信用分类分级监管等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三年来,全系统先后查处建材案件309件,整顿违规经营户近1000户,没收不合格钢材、水泥538.5吨。
       然而,市场波诡云谲。到2009年下半年,由于灾后农房重建高峰期过后,红砖、水泥等建材又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下降等问题,一些砖厂、水泥厂经营主又开始到市政府上访…… 绵阳工商一手抓市场监管,一手抓消费引导,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地处极重灾区的安县工商局,协助安县水泥生产企业出售水泥1000万余吨。
       就业为民生之本。一场特大地震,让绵阳83万城乡劳动者短时间内失业或失去劳动收入,新增零就业家庭1.4万户,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绵阳各级工商部门积极采取政策支持、开展就业帮扶等促进就业,依法开展劳动力市场专项整治,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让老百姓不仅住上新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对口帮扶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在灾后重建中,绵阳工商局先后新建立帮扶基地2个,2009年,市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部门帮扶北川因灾失地农民返乡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数据最具说服力:
       三年来,全系统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21713件,案件结案率98%左右,案件回访率达70%,办案数量与质量均超过以往水平。恢复重建,成为绵阳工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一次具体实践;
       三年来,全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8382件,解决8364件,处理率达99%,为消费者挽回损失470.48万元。市委吴靖平书记对成功调解39名消费者因购买挖掘机出现质量问题导致的群体上访事件,给予了肯定性批示;
       三年来,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6066人,免收注册登记、年检、补照等费用203.92万元;
       三年来,全市工商系统积极争取政府出台资金补贴等政策,先后筹集资金5300万,完成市区31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市场硬件环境面貌一新,市场功能得到拓展和完善;
       灾后重建三年,绵阳工商先后创造了特大灾害后保障群众及时购买到生活必需品、无一起因流通领域监管不力而出现的建材质量问题,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三大奇迹。
       提高执政能力,加强服务功能,绵阳工商与灾区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
       

       助推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又一重要职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主要体现为推进灾区发展振兴。三年灾后重建,绵阳工商成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2011年3月23日上午,四川清香园调味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晓将一面锦旗送到江油市工商局副局长鲁斌的手里。他激动地说:“要不是你们转让这个商标,我们公司开发料酒项目就等于空谈。”
       “清香园”是以生产调味品为主的公司,其“中坝”商标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2010年,该公司准备开发“中坝”牌料酒,却发现“中坝”酒类商标已经被注册了。一打听,才知道是江油市工商局指导 江油市个私协会注册的。而这正是江油市工商局为了有效防范外界恶意抢注,率先对本地“老字号”商标进行保护性注册的举措。
        商标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推动灾区企业发展振兴的“利器”。灾后重建以来,绵阳工商先后举办了300多家企业参加的“中国科技城品牌高峰论坛”,指导推荐了17件商标申报省著名商标。在北川工商局的指导下,极重灾区北川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对唐家山、板凳桥等知名度高的地名进行保护。2009年8月26日,北川羌族自治县羌山雀舌茶业有限公司与陕西宁强县羌笛食品有限公司在陕西省汉中市隆重举行签约仪式,相互许可对方在自己注册的商标类别中使用“羌笛”商标,实现强强联合,共促企业发展。目前,绵阳全市有各类注册商标6102件,其中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42件、知名商标97件。
       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灾后重建的做法,只是绵阳工商推进灾区发展振兴的一个缩影。纵观国内外灾后重建模式,大都走“先恢复、后发展”的路子,而绵阳工商在灾后建中却着眼未来,在服务灾后重建的同时,推进灾区发展振兴。
       特大地震后,绵阳各级工商部门第一时间恢复窗口工作,在灾区现场发执照,在抗震棚里办年检。及时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建立了优质高效的重大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及灾后恢复重建三个绿色通道,进一步放宽准入,强化服务,积极催生市场主体。极重灾区北川,在震后的第3天,北川工商局局长肖太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为“北川唐家山水电开发公司”手写办理了震后的第一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不仅如此,绵阳各级工商部门还积极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认真听取企业需求,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恢复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仅2010年,绵阳工商就促成18家外资企业落户绵阳。
       安县工商局将极重灾区安县受损严重的67户规模企业作为帮扶的重点对象。北川工商局对灾后重建重大投资项目,北川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山东工业园区均实行了专人负责,跟踪服务,高效办结。绵阳高新区工商局调派专人到建设工地蹲守现场,进行“旁站式”跟踪服务,与其他职能部门协助、指导,在短短115天之内,促成了投资20亿元的中国重汽集团绵阳卡车项目建成投产!创造了中国重汽的“绵阳速度”。
       融资难,是灾后重建中企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全市工商系统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工商职能指导企业实施动产抵押,想方设法为企业发展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瓶颈。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用动产抵押架起银企之间的桥梁,加大对各类经营者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法律赋予抵押权利,把动产抵押的主体范围扩展到个体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2010年1月25日,极重灾区第一家——北川汇商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登记注册。目前,绵阳全市备案登记的担保机构已达50家,实现担保总额31.09亿元。
       三年重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绵阳工商助力绵阳化危为机,实现了从“起立”到“起跳”的再生性跨越。三年间,全市新登记内资企业1075户、外资企业45户、私营企业8887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7240户。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343.41亿元,增长34.18%;实现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7.6%。其中民营经济拉动GDP增长10.1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9%。主要效益指标均创10年来新高。


       队伍建设,是绵阳工商服务灾后恢复重建、推进灾区发展振兴的有力保证。三年灾后重建,成为锤炼高素质绵阳工商队伍的主战场
      
“5·12”特大地震,绵阳工商系统共22人死亡,10人重伤,6个局机关、28个工商所的办公楼、563户干部职工的住房严重损坏。
       当地震震碎家园,哀痛穿透心灵,绵阳工商并不是一座孤岛,绵阳工商人并不孤单。
       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工商总局领导人心系灾区,情牵绵阳。2008年7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王歧山在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等领导陪同下,深入灾区看望慰问干部职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同年5月30日 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先后深入到安县秀水镇、北川擂鼓镇、江油市局和市局机关视察抗震救灾情况,考察灾区市场供应、交易秩序、商品价格等情况,慰问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工商干部职工。
       灾后重建三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付双建、刘凡及纪检组长石见元等领导先后来绵,看望慰问绵阳工商干部职工,协调解决灾后重建中的重大问题。
       “5·12”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工商局局长李柏云近20次踏上绵阳的土地,走农家、进社区、上工地,为绵阳工商灾后重建殚精竭虑。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山东、云南等全国工商人把绵阳当作自己的家乡,把绵阳工商当作自己的亲人,出钱、出力、出人,与绵阳工商人一道,胼手胝足,重整破碎的河山,再造美好的家园……
       过去相隔遥远,如今兄弟情深。多少次,面对如潮大爱,绵阳工商局局长邓开培动情地说:“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全国工商人的无私援建,浓浓骨肉情,深深同胞爱,绵阳工商真诚感谢,永远铭记!”
       最好的感恩,就是奋进。以行政效能建设为契机,以“三满意”活动为载体,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成为锤炼绵阳干部队伍的主战场。
       三年来,绵阳工商局党组一班人坚持把提升素质作为“第一目标”,努力树立工商崭新形象——
       在基层队伍建设中,全面推行了所长竞聘上岗,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进一步优化了所长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在开展争创“三满意”活动中,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积极开展“办案能手”活动,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素质。大力开展干部交流培训,市局与市中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干部交流学习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干部执法办案水平;
       在党风廉政建设逐中,进一步落实责任制,不断完善惩防体系,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积极推行风险防范管理。全系统90%县市区工商局被当地党委评为“四好班子”,100%县市区工商局被评为“文明单位”,全市工商所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满意率达98.5%。
       三年来,局党组始终坚持科学重建的原则,把恢复重建与效能提升、把规范化建设与软实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在逆境中定位、在危难中考量、在重建中超越,着力打造发展型重建的“绵阳范本”——
       江油工商局克服项目个数多、工程项目小、地域分布广、报批手续繁等困难,在完成15个项目的同时,把恢复重建与基层规范化建设和工商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局所两级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安县工商局抓住安县、北川行政区划调整机会,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收回市场办管脱钩资产,在报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同意后处置资产,为重建筹措资金500余万元。
       平武工商局党组成员联系项目,项目建设集中管理,纪检监察全程监督,确保了阳光科学重建。同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两个大局,该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何小涛批示:县工商局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灾后重建的整体推进和全面提升。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三年重建,是硬件的改进,更是文化的重建、精神的升华——
       为了让受灾群众“少一天焦虑等待,早一天幸福安宁”,面对残缺的家园,绵阳工商干部没有时间流泪,挑重担、克难关、解纠纷,他们冲在前头;“5+2”、“白+黑”、“8+4“,他们夜以继日。他们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不断地“加快”、“提前”,为确保绵阳“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贡献出了来自工商的力量。
       位处极重灾区的北川工商局,41名在职干部有16人遇难,重伤5人,局机关及6个工商所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全部垮塌,执法车辆,办公设备,档案资料全部损毁。三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忍受着亲友罹难、财产损毁的巨大痛苦,忍受着生活居无定所的实际困难,日夜战斗在抗震救灾、维持市场秩序的第一线。
       北川禹里是中国著名的羌族之乡。5.12过后,由于堰塞湖淹没了乡里主要的公路,乘船去进行监管工作已成了禹里工商所干部职工习以为常的一件事。禹里工商所共4人,管辖3个乡,400多户个体工商户和一个应急市场。三年来,禹里工商所的工作人员在一间租赁的被堰塞湖水淹没过的老式木质结构旧房里坚持工作,用坚守,用毅力,在平凡中书写伟大,用执着创造奇迹。
       恢复重建三年,全系统有2个单位获全国先进集体、5个单位获全省先进集体;1名工商干部获全国先进个人、15名工商干部获全省先进个人。
       时间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三年,奔腾不息的涪江,把灾难与痛苦沉积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气壮山河的声响激荡在岁月的天空。让历史告诉未来,回望三年走过的峥嵘岁月,绵阳工商人无愧于这段历史。灾后恢复重建的丰碑上,历史为他们写下这样的“鉴定”——
       再大的困难,都挡不住绵阳工商奋进的脚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