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尤其是灾后重建中工业发展基础的进一步夯实,为我市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工业强市的决心之下,我市集合各方智慧,制定了《绵阳工业发展规划(十二五)》。“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按照“一主三化三加强”的思路,继续把工业作为主导战略性产业,推动绵阳工业由1000亿元向3000亿元跨越发展,力争把绵阳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科技城和具有较强综合核心竞争力的西部工业强市。
目标
2015年工业总产值过3000亿
经济增长目标——到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在2009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5%以上。
结构优化目标——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80%;打造1个千亿级主导产业、1个千亿级工业园区、1个千亿级企业集团、5个百亿级以上优势产业、1个500亿级工业园区、6个百亿级以上工业园区。
投资目标——2010年到201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200亿元;每年完成投资上亿元重点工业技改项目不少于60个。
企业梯队建设目标——大力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5年,全市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企业1户,300亿元企业1户,100亿元企业4户,50亿元企业5户,10亿元企业40户的大企业群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0户以上。
自主创新目标——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60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及产品100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5件,中国名牌10个。
布局
“一核四带”挑起发展大梁
立足绵阳产业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规划》提出,按照市县产业一体化发展需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联动市县发展,构建“一核四带”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即以科技城为核心。把军民融合产业作为支撑科技城建设的根基,着力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转民和新兴产业“四大产业板块”。重点抓好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农科区、涪城金家林工业集中区、游仙经济试验区、安县花荄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并将其打造成科技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2+4”、国防科技、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光机电等产业,把科技城建设成为重要的军民结合示范地、重大科技创新发源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四带”,即绵江平产业带,沿涪江上游和绵江快速通道、绵九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冶金机械、新能源、建材产业以及水电、矿产采掘和加工业;绵安北产业带,沿安昌江和绵安北快速通道布局,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产业;绵三绵盐产业带,沿涪江下游和绵遂高速公路、成南巴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产业;绵梓产业带,沿仙海大道、108国道布局,重点发展新材料、包装产业。同时,在涪城金家林、新皂、磨家和游仙石马、小枧等地为两区留足发展空间,充分调动两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重点
倾力打造“2+4”优势产业
在“一核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下,我市将倾力打造“2+4”重点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军民融合特色产业。“2+4”重点优势产业。“2”即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4”即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冶金机械产业、材料及新能源产业、化工和环保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产业(产品)链整合发展为主线,将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将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产业培育成跨百亿级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以长虹、九洲、艾默生等为龙头,拓展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IT、通讯、信息家电、互联网和信息内容服务产业链,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主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华晨、中国重汽、富临、新华内燃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重型汽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形成以整车为龙头、以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为配套的产业格局。
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川渝中烟绵阳分厂、丰谷酒业、绵阳双汇、太极制药、好医生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名、优、特食品和生物制药、化学药和中药、生物医学等。
冶金机械产业。依托攀长钢、川矿集团等骨干企业,围绕特殊钢、钛材深加工、重大装备制造等重点发展特殊钢深加工产业链、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电子电器机械产业链等。
材料及新能源产业。依托东材科技、拉法基双马、中联建材、九洲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材料及新型能源产业。
化工和环保产业。依托银河建化、绵阳美丰、利尔化学等骨干企业,以精细化工产品链、无机盐化工产品链、天然气化工产业等为重点,发展无机盐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实现产业扩张。
军民融合特色产业。依托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着力加快“三新城”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等一批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规划》将绵阳工业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为绵阳工业发展找准了道路,将为绵阳重整工业雄风起到巨大的推动效应。”市经委相关负责人说。(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