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为抓手,以严格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红线为前提,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努力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断提升。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四稳定、四提高”:
第一,稳定总量,优化结构,以优化结构促总量提高。稳定总量就是保持粮食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粮食品种中,我国基本情况是小麦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紧,粳米短缺。我国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为主食,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粮,目前对稻米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要扩大粳稻生产,支持东北地区“旱改水”、江淮适宜区“籼改粳”;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玉米要着力提高单产,发展专用品种;大豆要重点发展高油大豆,稳定东北优势产区,发展黄淮海大豆产区,扩种南方间套种大豆,使我国粮食生产总量与结构双提高。
第二,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以主要提高单产促总量提高。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定面积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的底线。提高单产,就是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品种繁育,改造中低产田,集成综合技术,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提高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丰收,单产增幅较大,比上年提高6.9公斤,对增产贡献率达到70%,今后我国通过提高单产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第三,稳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总量提高。南方是我国传统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现在形势有所变化,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南运”。稳定南方,就是江南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稳定耕地数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产量。提高北方,就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改善水利和土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着力提高单产,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第四,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产量,提高主产区产量,以主要提高主产区产量促总量提高。从粮食供求状况看,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11个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在满足区域内自给的基础上,每年需要调出大量商品粮补充主销区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区。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就意味着这两个区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自给率,不能再减少粮食生产,不能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都交给主产区。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产区产量,重点是打造粮食核心产区,重点支持和抓好13个粮食大省、一批产量超百亿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要充分利用适宜区已有基础,挖掘潜力,形成一批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产能稳固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同时,要重视建设好粮食生产重点后备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