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既是先进的技术载体,也是活跃的思想阵地;不仅改变着生产生活环境,更改变着政治生态环境。学习用好网络理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不仅要善于收集“网情”、驾驭“网事”,更要善于运用网络推动工作。
用好网络,前提在于闻其声,就是要推进网络“问”政,主动贴近网民,认真体察民情,广泛吸纳民智。领导干部要真正用好网络,首先自己要成为网民。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把上网作为走进群众的重要方式,以闻过则喜的大度、从善如流的胸怀,尊重网民、贴近网民、融入网民。不仅自己要抽出时间上网,而且要高度重视网络民意的收集办理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着力在讲效率、求实效、重长效上下功夫。讲效率就是整合信息化工作队伍,成立专门机构,建立收集网情民意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务求第一时间掌握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求实效就是不作秀、多作为,积极搭建网络问政平台,特别是要管好用好党委政府的门户网站,搞好信息公开,及时更新内容,决不能有网站、无信息,有平台、没声音。重长效就是要立足长远,形成日常监管、考核机制,明确责任要求,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
用好网络,核心在于求其真,就是要加强网络“辨”政,甄选网络信息,加强舆情研判,提炼真知灼见。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加大了信息管理的难度。因此,用好网络,既不能忽视网络声音,也不能被网上舆论所左右,必须从“口水”、“泡沫”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方面,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加强网上动态管控体系建设,坚决遏制网上违法有害信息传播蔓延。特别要重拳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有害信息的行为,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要把舆情研判作为党委、政府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完善网上舆情信息监管联动机制,研究网络传播特点,完善日常舆情监测,为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网事”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对网上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切实加强综合研判,坚持以调查研究的态度进行专题分析,真正把海量信息中最具价值的内容聚合起来,归纳提炼成为反映问题实质、具体成因和发展趋势的深层次舆情信息。特别是要完善网络事件预警机制,善于从网络虚拟世界中,捕捉现实社会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防微杜渐,由被动应付转移到主动化解上来。
用好网络,目的在于见其行,就是要强化网络“施”政,付诸实际行动,认真改进工作,真心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好网络,也必须本着这一宗旨,不仅要“上得去”,更要“下得来”,不求层层部署,但求件件落实,让问题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让群众感到真真切切的满意。要探索建立交办、督查、反馈等一整套网上留言办理机制,对于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必须闻过则改,立即予以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加以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也应及时反馈,说明原因,真正做到让网民满意、使工作受益。对于网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应当高度重视,通过召开网友研讨会、组织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网友的合理建议,使网络民意在公共决策中得到有效体现。
近年来,网络事件频发,如何积极稳妥地加以处置,是对我们用好网络的极大考验。实践一再表明,对待网络突发事件,“躲”难以平息事态,“堵”不是长久之计,“拖”只会积累矛盾,消极必然被动,积极才能主动,总的原则就是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动态跟进。要杜绝失实信息误导,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最大限度地打压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空间。要加强正确舆论引导,既不失语又不妄言,动态跟进事态变化,适时发布后续信息,把党委、政府的处置工作向公众说明白,用理性的声音消除各种杂音的干扰,引导广大群众冷静客观地看待事件本身。要注重群众情绪疏导,以诚恳的态度缓解公众情绪,建立感情共鸣,树立亲民形象,赢得各方信任,依靠群众共同平息事态。(选自《党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