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那个至今仍令人窒息的日子,泪水与悲切,依然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在灾后重建的两年里,绵阳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同胞、对口援建省市与兄弟市州的真情关爱下化悲痛为力量,将泪水化作汗水,重新建设美好新家园。去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2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2.1亿元、增长125.8%,财政总收入88亿元、增长26.2%;今年1-3月,全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亿元,同比增长17.9%;工业总产值296.77亿元、增长41.8%,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31.6%;固定资产投资292亿元、增长16.4%。
在5月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率领出席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的650多名代表,分别沿绵安北和绵江平两路,实地参观考察我市灾后恢复重建两年来的巨大变化。在4个小时的参观考察中,与会代表行程达199公里、穿越18个乡镇、途经36个集中安置点,大家由城市到农村、从乡镇到村社、自平坝到山区,车上看视频、听广播介绍,车下听汇报、看现场,绵阳灾后重建的可喜变化,令与会代表目不暇接、感慨万千。
大地震给绵阳造成了千难万难。之后,接蹱而至的金融危机又使绵阳雪上加霜。然而,大灾难催生大变局,大变局衍生大机遇。据统计,在灾后重建中,绵阳有7318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建规划,估算总投资达2266.3亿元。这一巨笔投资,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投资总和(1985年-2007为1490亿元)的1.5倍。绵阳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后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将国家批复的重建项目资金作了务实求效、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这就是:城乡住房建设投入508.9亿元,城镇体系建设投入303亿元,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182.56亿元,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258.56亿元,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286.76亿元,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投入429.29亿元,防灾减灾、生态恢复、精神家园投入82.76亿元。截至3月31日,绵阳累计开工项目6912个,开工率94.45%;完工项目6042个,完工率82.56%;累计完成投资1562.0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8.93%。
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通道建设上,绵阳规划投入887亿元,力争到2012年形成至少包括两条快速铁路、4条高速公路、12条航线(通航城市30个)在内的“铁、公、机”综合立体大通道,全力构筑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在去年就投入资金89.24亿元,完成灾后重建公路建设6318公里。在承载产业发展的园区建设上,绵阳科技城建设用地规模将调整为150平方公里,高新区就此新增约60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绵阳城,在未来20年中可承载上万亿的资金投入;同时,在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的进程中,北川、安县、平武、江油四个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引进入园企业58户、协议引资62.4亿元。此外,规划举资250余亿元的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新三城”的建设也正抓紧推进……
在三次产业的统筹与互动中,工业是连接和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在灾后重建中的绵阳抓住工业。新一任市委、市政府领导慎思敏行,及时作出了启动“工业千百亿工程”计划和大力培育“1+5”特色优势产业等一系列的应对之策,并提出坚定不移地将“工业强市”作为全市的主导战略、核心战略、根本战略,集全市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精力,形成重振绵阳工业雄风的强大合力。
根据“工业千百亿工程”发展计划,绵阳将倾力打造1个千亿级主导产业、1个千亿级工业园区、1个千亿级企业集团,5个百亿级以上优势产业、5个百亿级以上工业园区,5个百亿级以上企业集团,从而力争实现“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并提出到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工业占GDP的比重达45%以上;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
此间,围绕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我省“7+3”优势产业规划,立足绵阳工业基础和产业布局,绵阳还提出了倾力打造“1+5”重点优势产业的具体措施: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以产业(产品)链整合发展为主线,将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将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五大产业培育成跨百亿级产业。
经过奋战的绵阳开始走上了一条“V形”反转、加速上扬的复苏之路。在去年,绵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13.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工业增加值增长26.5%,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比上年高23.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5.3个百分点。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9户,达到936户。9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都超过了3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56.2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52%,支撑起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河山”。
而同样与这些数据一样令人怦然心动的,还包括那在“工业强市”的号角声中所呈现出的一个个频现的亮点:长虹PDP一期216万片项目的投产、九洲LED产业的加快推进、华晨南方基地整车项目一期6万辆的全面投产与二期15万辆项目的开建;总投资66.8亿元的攀长钢异地重建项目于去年国庆前夕的启动;新晨动力50万台发动机、绵阳卷烟厂30万箱卷烟项目、丰谷酒业1万吨优质曲酒生产基地、中国重汽集团绵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年产1万辆改装车等一个个高增量项目与高利税的项目相继在绵的火热开工。在去年全市就签约136个投资额过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民生优先,和谐重建。在城乡住房重建中,绵阳抽派上千名市县机关干部打着背包,深入到重灾乡镇、偏远村驻点支持农房重建。截至目前,全市需重建农村永久性住房51.2万户全部开工,完工51万户;需重建城镇居民住房6.3万户,已开工6.3万户、完工5万户;需重建学校751所,已开工749所、完工652所,全市96%以上的中小学生搬进了新教室;需重建医疗卫生项目381个,已开工370个、完工313个。
绵阳在对困难群众的真情帮扶中还推出了“组合拳”,包括:将困难群众纳入帮扶重点,通过纳入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和五保供养等方式,解决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医疗问题。逐一落实2.2万名“三孤”人员救济措施,25995名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4489户、51853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实现脱贫。全市城乡医疗救助64393人,发放救助金4513.59万元,21743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做到了应保尽保,并把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对口就业援助、扶持群众自主创业、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等方式,帮助153.21万人实现就业。仅在去年,全市用于实施的“八大民生工程”所投入的资金就达210.16亿元,相当于上年度的10余倍。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灾区人民迅速从废墟中站立起来,重建美好新家园。两年前我们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两年后,我们同样取得了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这两年来,灾区干部群众和广大援建者一道战酷暑,斗严寒,昼夜奋战。 两年的艰苦奋斗,两年的自强不息,灾区人民在前进,在书写着美好发展新篇章。(刘庆 凌锋)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