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重建家园绝不能留下历史败笔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4-18  发稿编辑:刘庆

——四川省绵阳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区重建工作

     “我想,我们只提一个口号,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灾后重建工作。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我们就坚持;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我们就调整。总而言之,灾后重建工作要努力做到不留败笔,少留遗憾!”吴靖平说。


    2009年3月26日才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转岗到绵阳当“一把手”的吴靖平,于上世纪90年代曾担任这里的团市委书记。此时,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肩上的这副担子有多重。


    “5·12”汶川特大地震让他脚下的这块土地山崩地裂,满目疮痍。9个县市受灾人口达521.7万人,21963人遇难、779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89亿元,曾经的美丽家园成为此次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地区。如何重建家园?世界上还无法找到现成的、可以照搬照学的经验和做法。


    有那么几天,吴靖平一直紧锁眉头,少言寡语。直到深入极重灾区、板房社区、偏远山区和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以后,直到仔细翻阅了30万干部群众参与“我为绵阳献一策”活动提出1.5万条建议之后,沉默数日的他才终于在常委会上发出了声音。


    对绵阳而言,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包括世界人民用爱汇集而来的洪流中,绵阳纳入3年重建规划的项目有7318个,总投资估算达2266亿元。这相当于绵阳1985年建市以来投资总和的1.5倍。


    有人担心,“在毫无思想准备、毫无专业准备的情况下,突然之间有这么多的钱扑面而来,有这么多的工程扑面而来,我们能够向党、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吗?”


    绵阳市委、市政府认为,坚持科学重建就是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实行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


    在北川新县城建设指挥部驻地,用板房临时搭建的新北川规划建设厅里,名为“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的展览正在展出。排列在墙上的一幅幅彩图,安放在大厅中央的巨大沙盘,将新北川的“未来形象”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远处群山起伏,层林尽染;安昌河两岸,宽敞的齐鲁大道和新川路伸向天边;区分有序的街区、居民区、商业区,具有羌族风格的廊桥、北川文化中心、抗震纪念园的景观带,规模不小的山东产业园错落有致……


    整个规划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合理布局,科学重建;传承文化,尊重自然”的指导思想以及所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


    在北川县城遭受毁灭性摧毁之后的第七天,也就是2008年5月19日,按照胡总书记关于“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和温总理关于“再造一个新北川”的重要指示,绵阳市规划局、北川县委、县政府就开始着手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抗震救灾专家团队联系,启动新县址选址研究和灾后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工作。为了做好北川新县城建设规划,由中规院担纲总协调,邀请全国50余家具有甲级资质的顶尖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方案设计,组织专家咨询、论证、评审会议超过100次。吴良镛、周干峙等6位“两院”院士参与规划方案研讨、审查,张锦秋、崔恺等6位全国建筑大师直接主持新县城单体建筑设计,参与指导的专家超过1000人次。


    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汇集这么多大师,投入这么多的力量来参与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一幅蓝图在手,整个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依次展开,有效地避免了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毫无章法、资源浪费严重的乱象。吴靖平总结说:“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重建,同步推进住房、城镇、产业重建及配套设施重建,就能合理安排,少走弯路。事实证明,凡是规划做得好的,后面的工作进展就顺利。”


    城乡居民是就地安置好,还是异地安置好?新建的工程是按现有的设计标准好,还是适度超前好?……重建过程中,不同意见的争论经常发生。绵阳市委、市政府的思路特别清晰:科学重建,意味着要把整个灾区重建工作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来统筹安排,既要建造能让老百姓遮风避雨的安居工程,还要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新城镇结合起来,和提高老百姓手中可支配收入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创造了人间奇迹。不到两年,绵阳人民已从大地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从大地震的废墟上站了起来。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红旗猎猎、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在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四省对口支援大军的奋战下,一片片新建的城乡居民小区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医院开始启用;一条条新铺就的宽敞大道形成快速通道;一个个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据了解,截至2月底,全市开工重建项目6826个、完工6003个,完成投资1428.77亿元。今年5月,全市1.9万户因灾失地的农民全面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业就。


    在平武县平通镇一个受灾严重的古老羌寨——牛飞村,记者看到,这里新桥飞架,新房林立,许多曾在外面打工的羌族男女青年纷纷回到家乡开始了新生活:原先在绵阳餐饮业当服务员的杨仕凤重新捡起羌绣的活儿;地震中女儿遇难、儿子受伤的村民赵林,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将自己的苞谷酒作坊扩大成一家酒厂;还有一群穿上蓝色工作服的羌族姑娘,坐在新建的茶厂检验台前,手拿小镊子,细心地学着为“羌乡绿”的新品牌绿茶分级……牛飞村,这回可真的要“飞”起来了!(摘自《中国青年报》 )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