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投资知识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之举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4-13  发稿编辑:刘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我国GDP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也已突破3000美元,钢铁、水泥、服装、电视机、手机等100多种重要商品的产量高居全球第一位。这些数字都表明,我们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资源转化能力。与过去长期的短缺型经济相比,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而骄傲。但是,经济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速度和规模,还应当包括结构、质量、效率、可持续性以及国民福利的提高等。对于我国来说,目前强大的资源转化能力与实际收益并不完全相称。比如,2008年我国纺织品贸易已占到全球的70%,但大部分纺织企业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和低价格竞争,全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62%。几年前我国一位著名计算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说过,我们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的钱,主要原因就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芯片和操作系统都是别人的。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大多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大而不强,缺乏内生的增长动力。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自身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在投资和消费关系上,我国一直保持很高的投资率,但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却没有同步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扩张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2.56万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60%左右,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弊端已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显露无遗。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40%左右,就业比重仅占30%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此外,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呈现加剧态势。


    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推动国民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唯其如此,危机之后的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结构更优、质量和效率更高、国际竞争力更强。结构调整不可能依靠生产性投资和一般的规模扩张得到完成,必须有赖于知识的力量。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各方面调整结构的动力明显不足。而在今天,外部市场的急剧变化已为我们下决心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倒逼机制”。以科技、教育等为核心的知识性投资不应当是配角,而要优先于生产性投资。如果没有强大的知识能力,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再快、规模再大,也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无法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因此,我们需要有进一步扩大和优化知识性投资的胆识和远见,需要有这种面向未来的勇气和责任感。知识性投资的重点应当包括: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如重大科学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普及场馆及设备等,大幅度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集中力量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强人力资本建设,积极投资教育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人才竞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业辅导,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业氛围,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和市场创新创业。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和维护财富的力量。1820年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富国,国内生产总值比欧洲中心5国的总和还要多,但20年后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由此揭开了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189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日本,但甲午之战却成为中华民族至今挥之不去的阴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重的国家,一个真正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国家,一个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国家,就不能只满足于财富的积累,而必须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知识能力。这是中国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