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脑风暴”到全面新政,这条线贯穿绵阳2009年的发展之路。
2009年岁末隆冬,沉寂一时的绵阳传出捷报,市委书记吴靖平在市委全委会上透露,预计今年全市GDP将达826亿元,稳居全省第二。
梳理2009的脉络,很多绵阳干部认为,悄然复苏源自春天那场席卷全市的“头脑风暴”。彼时的绵阳身陷逆境,形势严峻。持续9年经济下滑,地震灾难雪上加霜,绵阳发展跌入低谷。2008年,全市8项主要经济指标被德阳、攀枝花等城市超过,GDP在全省的比重由10年前的8.6%下降到了5.94%。
“我为绵阳发展献一策”为题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随之轰轰烈烈地展开。从“头脑风暴”到全面新政,以此为线,绵阳如何走过不平凡的2009?
两万多条计策的背后
1000多户企业、3000多个基层党组织、2000多场学习讨论会、30多万干部群众、专家学者或秉笔上书、或直言不讳,提出各类意见、发展良策达2.3万多条。绵阳人以科学发展观为镜,审视反省,热点集中在灾后重建、工业振兴、科技城建设和开放发展上。
人们普遍认为,地震给绵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举国援助下,纳入国家灾后重建的2200多亿元资金、7300多个项目将在短短3年里集中投向绵阳,这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两倍。
绵阳是一座因工业而崛起的城市,最高年景,这里的工业总产值居全省之冠。但是,进入21世纪后,绵阳工业变得“低调”。专家分析,绵阳工业下滑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到2008年,绵阳纳税超过亿元的企业仅有4户,没有一户超过5亿元。吴靖平坦言:“绵阳的命脉在工业,我们必须痛下决心,从过去‘命系长虹’的老路中走出来,寻找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变一马当先为万马奔腾。”
绵阳是国家确定建设的中国科技城,但9年过去,科技城发展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数据显示,绵阳有雄厚的国防科技实力,各类技术人才达17万人,每年的科研成果达2000多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1%。有识之士指出,不开放、闭门建城,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大缺陷。多年来,科技城建设主要依靠城内企业发展,没有引进过一家利税上亿元的企业。结果是外来增量没做大,城内存量在缩小。不少人在大讨论中强烈呼吁,科技城的概念应该是广泛和广义的,它要涵盖绵阳发展的多个方面,尤其是人的观念、领导干部的意识和行为的科学。绵阳市市长曾万明则说,科技城必须在科技成果大转化上下工夫,在大开放促大发展上做文章。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