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丰富的人口大国来说,迄今为止,工业化道路远未走完,仍有大量农业人口未能充分分享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再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对于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劳动力在各国之间流动仍存在很多限制和障碍,因而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不彻底的条件下,工业生产能力必然大量向中国这样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即使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启所谓的“一次工业化”,产业梯次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进程也不会终止。
因此,中国工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应夯实产业基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坚决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认识,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一切重大民生福利项目都没有可靠基础;没有发达的工业,中国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都无法解决;因此,要成为真正的强大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经历工业化的历史。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生产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中国现阶段没有“夕阳产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保持我国工业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部门,是我国应长期发展的产业;同时,产业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当然,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发展方向。为此,必须将建立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大国工业体系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长期任务,即中国必须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
抓住机会优化中国工业发展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需以更开阔的思路审视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牢牢把握危机中蕴藏的一些未必常有的有利因素。这些有利因素包括:1、资源环境压力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这一状况不可能长期保持,但短期的机会也是机会。一些在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资源价格高涨时期办不成的事,也许现在正是难求的良机。2、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调整。为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给一些具有相当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国际战略选择的机会。3、宏观经济政策趋松,产业进入的管制壁垒降低。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产业拓展空间。4、竞争秩序改善,优胜劣汰机制强化。在需求大幅度缩减的市场形势中,各产业都将经历一次普遍“精洗”、“精洗”之后的企业群体必然会显著地提升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国际化经营的实力。5、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压力相对减轻。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被寄予极大期望的国家,中国的话语权将得到更大的尊重。因此,中国可以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重构中争取到更公平的待遇。6、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民众共识将得到强化。金融危机也是一剂清醒剂,警示我们:尽管有了30年的伟大成就,但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以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一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经验绝没有过时。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线性产业升级路径不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唯一选择。现阶段,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空间还很大,产业内升级产业间升级对于扩大就业、保持经济活力更具现实意义。同时,金融危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国家资源战略。本质上讲,工业技术能力和有效工业需求决定了资源的性质。正是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才使得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成为具有实际价值的工业资源。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工业创造了资源。但是,工业在创造资源的同时也大规模地消耗资源。并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须实行能够平衡工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积极贡献同消极影响之间关系的可行战略路线,包括以更强大的工业技术能力在陆地、海洋和太空中拓展更大的资源空间。我国虽然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钢铁、汽车等资源蓄积型产业(这里的资源蓄积型是指生产过程大量使用资源,但其所用资源可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如大量使用钢铁的汽车业)群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依据:一是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过程和城市化过程,就是一个资源大量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我国仍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决定了我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还很大;二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也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三是在技术创新的支持下,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节能减排压力下仍保持其竞争优势。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具有机制互补性,在这一百年难遇的危机时期,中国更有条件实现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路径战略。
应对当前危机可行的政策选择
与以往的产业政策相比,最近连续出台的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出10个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推出速度之快,产业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二是此次推出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作用时间比较特殊,既不同于短期的产业发展计划,也不同于长期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而是侧重于中期效果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的预期作用期间定位为3年。三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包含的内容广泛,动用的政策工具丰富,制定的政策措施具体。四是产业政策尽可能地在消费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微观层次上起作用。总体来看,国家出台的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有助于促进市场信心的恢复,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并使相关行业的企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实惠。在国家投资计划的拉动下,基础设施建设的上下游产业将集中获益,建筑以及钢铁、化学、非金属、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等增长速度下滑较快的重化工业部门有望率先复苏。但从政策力度以及政策导向来看,现行的应对政策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目前产业振兴的基本逻辑是运用政策工具帮助那些出现周期性衰退的产业“复活”,而忽略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出台调整振兴规划的10大产业基本上都是上一轮经济增长中增速较快的产业。在经济周期进入下降通道时,扩张性的政策在短期内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中长期看则不能期望过高。这是因为,经过持续高速增长,这些行业实际上也是库存和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业的供需均衡要通过库存消化和产能调整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使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和融资成本,也不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真正旨在保增长的结构性政策应当着眼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政策实施的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尽可能减少政府直接的行政性决策干预。三是经济刺激政策的覆盖面有待拓展,政策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增强。如房地产业便是刺激经济增长绕不过去的政策着力点。
因此,应加强政策创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增强政策工具的综合性和协调性。1、实施积极进取的资源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等资源蓄积型产业,为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和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资源蓄积。2、对于房地产、环保产业等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拉动作用较强的行业,国家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重振行业活力。3、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工程、生产性服务业等,扩大产业发展空间。4、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周期处于下降通道时,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集中出现,政策操作应避免急功近利特别是要防止过度行政干预、利益集团寻租行为和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所导致的体制环境恶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总之,尽管中国工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但中国的内需市场潜力也大、金融体系相对独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产品性能——价格比仍具优势,这些条件都将有助于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破坏性。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走出危机的中国工业必将显现出更强大的竞争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