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信息化,服务民生无处不在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0-11  发稿编辑:刘庆


    编者按:2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城市管理到社会服务,从教科文卫到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信息化已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在惠及民生的同时,也推动了民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20多年来,我国不仅实现了机械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更在不失时机地发展信息产业中,成就了全社会信息化的巨大飞跃。


    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在政府服务领域,提高了城市管理效能;金融信息化推进了金融服务创新,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有着“纺织之都”之称的山东省滨州市,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生产基地。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天空是蓝的,空气也非常清新。这得益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与滨州市联手率先在全国推出的“数字环保”工程,实现了环保监测中的数据源头采集,使得大面积、全天候连续动态实时的环境监测成为现实。


    据滨州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以往,环境监测多以常规的人力监测为主要手段,由于监测对象点多面广,难以实现对环境进行大面积、全天候的连续动态监测。依托山东移动基于无线网络的‘数字环保’,我们有了环境监测的‘电子眼’,实现了对各种污染源的及时有效监控。”


   “数字环保”只是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在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电子病历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国家电子疾病监测系统以及数字化医院的开发与应用。“通过电子病历开发应用、国家电子疾病监测系统开发和数字化医院发展应用研究,将奠定我国健康信息体系的基础。”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高燕婕说,“日常疾病监测系统也将提升我国对于疾病发展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在社保信息化建设方面,随着“金保工程”的推进,社保信息化正从分散建设向统一集中建设迈进,并取得可喜进展。目前,已经有25个省区市实现了与所属全部地市的联网,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已覆盖到全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全部地级以上城市中,87.32%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网络覆盖达到85%的经办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将网络延伸到街道、社区,可以说部-省-市三级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


    信息化20多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日渐显著。“城市信息化是加快我国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认为,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是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