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民政局用爱心诠释爱民情怀
编者按:抓重建、民为先,越是最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和保障民生,让“三孤”、“三无”人员有家可归,让受灾群众安居乐业,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绵阳民政人对自己的要求。
去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绵阳市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总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第一线,踏泥泞、顶暴雨、迎余震,核查上报灾情、安置受灾群众、实施生活救助、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赞扬,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为广大民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绵阳民政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诠释了特有的爱民情怀。
“生活有困难,找民政。”一句朴实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困难群众对民政部门的无比信赖。
去年以来,绵阳市民政局党组“一班人”带领全市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绵阳大局,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团结奋进、抗震救灾、加紧灾后恢复重建,英勇抗击去年“5·12”特大地震和“9·24”、今年“7·15”洪涝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新的突破。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被民政部授予“抗震救灾集体一等功”,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抗震救灾模范集体”,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民政系统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优先建设敬老院和福利院,为“五保”“三孤”人员营造温馨家园
2009年7月12日,记者来到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盐亭县黄溪乡敬老院。这座占地4500平方米、具有川北民居风格、且装饰一新的小青瓦两层四合院,如画卷般耸立在广善村的青山绿水间。整容镜、门卫室、办公会议室、文化活动室、医疗保健中心、先进的厨具设备一应俱全。养殖场里长势良好的14头瘦肉型生猪,院子后面有15亩种上红苕、玉米、瓜果和蔬菜的生产基地,工整的物资出入库记录和一尘不染、鲜花盛开的四合院落、宾馆式的二人住宿……无不昭示着这里人性化的温馨管理,给人一种爽心轻松的感觉,已经入住的60多名五保人员在这里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
与此同时,平武县木座藏族乡等7所敬老院相继启动开工。全市则根据各乡镇五保人员现有数量并参考未来20年变动情况,规划建设省一级敬老院212所,城市国办福利机构不留空白,以满足不断增加的托老代养需求。安县在马鞍山开辟30多亩土地修建档次高、环境好的福利院;江油市、 三台县、梓潼县、北川县、涪城区、游仙区等在福利机构建设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在全市已有个人和街道办投资的10所社会福利院的情况下,加大支持力度,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多方面实现孤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
“5·12”地震灾害中,绵阳市原有的164所农村敬老院和9所城市社会福利设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地震后,绵阳市民政系统灾后重建项目批准4224个项目,投资规模40多亿元。其中,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212个,福利院、精神病院、救助站等城市社会福利项目13个,村、社区级综合服务设施项目3724个,优抚事业项目25个,防灾减灾、婚姻登记、殡葬及其它社会事务类项目200多个。在今年内,绵阳市所有民政项目将要完工95%以上,实现两万多名农村五保人员、城市“三无”人员和新老“三孤”人员全部在农村敬老院和城市社会福利院中得到集中供养。
敬老院、福利院,在特大震灾后的一年来成为绵阳“三孤”、“五保”人员的幸福家园。省厅在绵召开了全省民政设施灾后重建现场会,总结并推广了绵阳重建福利机构的经验。
足额兑现落实各项救助政策 让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
绵阳市民政局努力抓好 “三孤”人员的救助安置工作,足额兑现落实各项救助政策,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去年“5·12”特大地震后,绵阳市新增的“三孤”人员以及老“三孤”人员不仅得到妥善安置救助,而且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基本生活保障无忧。
凡是纳入低保的“三孤”和五保对象,全部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供养人员全额解决;个别散居五保人员在新农合和民政局报销。同时,对涪城、游仙及园区“三无”人员实施门诊医疗救助,每年发给300元医疗救助费用,并在绵阳市惠民医院实施部分项目医疗费减免。
去年“5·12”地震后,绵阳市民政部门及时在各安置点设立了144个“民政救助点”,发放救灾物资,对受灾群众实施救助;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救助政策,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迅速出台了临时生活救助、过渡安置补助、后续生活救助、唐家山堰塞湖疏散撤离人员临时生活补助、城乡低保、一次性慰问金等一系列救助政策。
为确保各项救助政策及时兑现,绵阳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印制各项救助政策宣传单180余万份,发放给广大受灾困难群众,让受灾群众充分了解、熟悉政策;按照“个人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县级确定”和“两榜公示”的程序,加强统计调查,准确确定救助对象,以村组为单位,造好花名册,建立了基础台帐,并印发了250多万份《灾民救助卡》和《灾民款物发放登记表》;及时下拨、发放各项救助资金,充分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市为2579049名受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救助专项资金237342万元,发放成品粮102659.1吨,为1089917名受灾群众发放后续生活救助金1089917万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