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4.3% 今年我市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据绵阳调查队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99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长14.3%。
受地震影响,2008年上半年,北川、平武、安县三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江油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下降较多,其中,北川-108元、安县-171元、平武-146元、江油-155元。经过一年的重建,今年上半年,这四个县市均实现恢复性增长,增幅分别达到15.1%、29.2%、18.1%、17.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量已略高于灾前。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减少,但灾后重建给广大农民提供了就近务工挣钱机会,加上工价上升,使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较大。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75元,同比增加183元,增长20.5%,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收入人均365元,同比增加154元,增长73.2%。今年小春粮食和油菜子产量有所增加,但由于价格大幅下滑,尤其是油菜子价格下降40%左右,生猪价格同比下降30%左右,使农民来自一产业的收入人均仅为1201元,同比减少47元,下降3.4%。
民营经济献半数GDP 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219.4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预计实现工业产值220亿元,增长24%,实现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22%。今年第一季度民营经济GDP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3.8%。
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成长工程取得新的突破,到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857户,组织申报成长型中小型企业40户,全市成长型中小型企业达到90家。政府部门积极促进百亿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在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经开区、安县等地形成了电子信息配套产业集群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江油市形成了冶金,机械加工配套产业集群。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辐射带动功能强、产业聚集度高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已成为增强县城经济竞争的重要支撑。利用县城农产品特色和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深化农产品加工,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为首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3.8% 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437元,同比增长13.8%,人均可支配收入7741元,同比增长12.5%。从收入构成来看,工薪收入仍占主导地位,转移性收入也成为家庭收入的有力支撑。从增幅来看,经营净收入最大。
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283元,同比增长10%,占可支配收入的81.2%,表明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6027元,同比增长9.9%,一是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稳定增长;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发放了目标考核奖和一个月的奖励工资;三是城镇居民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兼职、零星劳动等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即其它劳动收入人均255元,同比增长11.1%。
地震后,在政府部门政策扶持下,个体私营业快速恢复了经营。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07元,同比增长43.3%,居各类收入增幅之首。
出租房收入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68元,同比略增1.8%。其中,出租房屋收入达110元,同比增长3.3%,占财产性收入的65.5%。受地震影响,绵阳城区、安县花荄、新北川的安昌镇等地出租房屋紧俏,租金上涨,租房收入在财产性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同比提高1.1%。上半年人均股息红利和其它投资收入仅为25元,同比下降31.3%。
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479元,同比增长25.1%。今年上半年,全市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一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二是有效增加了失业人员和低保家庭救济收入;三是扩大养老保险范围。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为1062元,同比增长29.4%,是家庭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