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8大“热词”折射中国农村改革30年之变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1-04  发稿编辑:刘庆

    决定8亿农民命运的中国农村改革,走过了风云激荡的30年。多少“热词”曾经耳熟能详,多少“热词”依然流行不衰,它们生动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包干

    “大包干”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手印,以分田到户的方式迈出了土地“大包干”的第一步,随后“大包干”之风席卷全国。到1986年底,全国99.8%农户都实现了分田到户。小岗村的小小一步,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的一大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伟大开端,而不是结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一思想在“大包干”的发轫地小岗村得到了实践。目前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集中起来搞葡萄园,仅这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意愿,上下结合谋发展就能解放生产力。这是“大包干”给农村新一轮改革的启示。

万元户

    “万元户”,曾经是一代人的向往。

     改革开放初期,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先富农民的代名词。一些地方甚至以万元户的多少来衡量当地的发展速度,出现了不少“万元户”村、“万元户”乡镇等。

    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万元户”很快成为时代的一个记忆。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农民的家庭收入已总体越过了“万元”线。

    这标志着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从温饱型到小康型的转变。可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农业税

    “农业税”,历史难以忘却的记忆。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意味着8亿中国农民从这天开始,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农民负担过重,曾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取消农业税有望从根本上化解了这一矛盾。过去干部绕着税费转,现在干部绕着农民需求转,这一变化大大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在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外,还实施了直补政策,我国农民得到更多的发展实惠。


    剪刀差

   “剪刀差”,一个尚未解开的疙瘩。
 
    剪刀差是“剪刀状价格差距”的简称,通常是指在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中,工业品价格偏高,农业品价格偏低,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价格差距。

    “剪刀差”是中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存在发展差距的形象比喻。伴随着农村改革的过程,在旧的“剪刀差”逐步消除的同时,在粮食生产效益方面又出现新的“剪刀差”,如种粮收益与成本倒挂,产粮县与县域平均财政差距突出等。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消除新的“剪刀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实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项补贴”,以增加农民种粮收入。

农民工

    “农民工”,一个最受牵挂群体的集体称谓。

    社会流动性增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堪称最形象的阐释。8000万,1.5亿,2亿,跳跃的数字既反映了农民工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人口群体。

    农民工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群体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也推动了社会建设进程,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就提上了日程。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从工资支付保障、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7个方面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引起了高度关注。

    同时,随着青壮年的大量外出,中国农村劳动力出现“6038部队”(老人和妇女)的尴尬。在此情况下,“未来中国谁种地”的担心,也许应当换成“怎么吸引人们去种地”的深思。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