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创新机制 实现对口支援灾区重建的有效对接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0-06  发稿编辑:

“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在全国人民欢庆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喜迎国庆之际,我们在此迎来了由中国信息界杂志社和绵阳市市场信息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灾后重建对口支援信息交流专家论坛的召开。在此我谨代表绵阳市民政局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对口支援绵阳的省、市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5.12”汶川大地震,给绵阳市造成了极其惨烈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接损失。为帮助重灾地区恢复重建,中央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由中东部的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重灾县(市)。其中,山东、河北、辽宁和河南等4省分别对口支援绵阳受灾最重的北川、平武、安县和江油等4县(市)。同时,省委、省政府决定由省内受灾较轻的达州、南充、内江、资阳4市对口支援游仙、梓潼、盐亭和三台4区(县)。各对口支援的省、市分别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的要求,带着各省、市广大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绵阳,为绵阳的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援。如何搞好援建双方的对接,实现援建双方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目前受援地方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此,我谈点个人浅见,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决定由4个省和省内的4个市对口支援绵阳的灾后重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的关怀和厚爱,体现了各援建省、市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对绵阳的关怀和厚爱。作为接受援建的绵阳,必须提高承接对口支援的思想认识,认真做好承接对口支援的各项工作,实现高效对接,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厚爱,不辜负省内外对口支援省、市的期盼和支持。为此,要着力强化三个意识:

一是强化机遇意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对口支援的4省将在3年内按不低于上年当地财政收入1%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援绵阳的4个重灾县(市)。据初步测算,未来3年,绵阳将得到169.8亿元的省外对口援助。同时,按照同一标准,省内对口支援的4个市3年内还将对口支援绵阳2.4亿元以上。这对绵阳的灾后重建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突出重建的重点和难点,用好用活援建政策和资金,绝不能错失这一良机。

二是强化主体意识。对口支援是各级各方面对绵阳的关怀和帮助,是绵阳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外因。而这种外因必须通过接受支援方的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观努力,才能转化为灾后重建的重要推动力。当前,首要的是克服广大受灾群众和部份干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教育和引导灾区人民树立和发扬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各对口支援的省、市是满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满腔热情来到绵阳的,都是受援方的尊贵客人和恩人。作为接受援助的绵阳及其县市区,应该站在援助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好东道主和服务员,以高效的工作、优质的服务和细致的关爱,树立灾区干部的良好形象,为他们在绵阳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促进更长远的合作和争取更大的支援。

二、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对口支援的承接工作

(一)科学编制重建和援建规划。规划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前提,也是对援建双方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一是接受支援的地方要热情邀请对口支援方参与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政府应加强与支援方的沟通交流,细化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专家咨询等服务需求,使支援方尽早参与到规划设计中。二是要编制切实可行的对口支援计划和方案。接受支援的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支援方的沟通与协作,共同编制好本系统重建和对口支援相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三是构建规划编制的互动机制。接受支援方在建立部门与中央对口部委和省级部门的互动机制外,还应建立与对口支援方的互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争取把灾后重建项目挤入国家和省上的规划之中。

(二)细化对口支援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灾区大规模的重建工作是异常艰巨而繁重的,我们确立了一个方针和一个目标,这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要用三年的时间基本使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恢复,争取超过震前。因此,接受对口支援的地方,应根据自身实际,把握需要支援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科学确定对口支援的着力点,提高对口支援的实效。一是优先保障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受灾困难群众的吃、住、穿问题,是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粮食、衣物等急需物资要争取支援方的支援和帮助。二是抓紧恢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道路、供排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修复,应与整个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三是加快恢复生产,发展产业。对口援建既要着手于灾民救急,更要着眼于灾区发展,因此,援建方应本着“授人以渔”的思路,着力于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借助对口支援的力量和契机,尽快帮助恢复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新建适合灾区发展的项目。同时,作为受援方,应积极研究对策,鼓励和吸引对口支援地区的企业到灾区投资建厂、兴建商贸流通等市场服务设施、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等建设。

(三)尽快启动对口支援项目建设。接受援助的地方政府,应坚持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分期分批地做好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加快项目工作进度。对意向明确、灾后急需、条件成熟的项目,应提前做好前期工作,成熟一个上报一个,审批一个实施一个。二是启动一批先行项目。尽快组织实施一批与灾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具有先导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三是抓好产业发展项目。学习借鉴好的发展经验,借助对口支援力量,着力实施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为灾区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事业的改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不竭的动力。

三、创新工作机制,为对口支援提供保障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长、任务重,全力以赴地做好保障工作是受援地方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首先,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由一名主要领导负责对口支援工作,并组建强有力的班子狠抓落实。二是建立援建双方共同参与的对口支援协调机构,统筹负责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衔接和服务,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处理对口支援重大工作事项。三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对口支援目标责任体系,并定期考核目标落实进度和效果,确保按期完成各个阶段的项目和目标。

(二)创新工作方式。一是加强宣传,开展“灾难外交”。充分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的作用,广泛接受各级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慈善捐助,调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减轻对口支援方的压力。二是树立市场理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府投入、银行信贷、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加快项目建设。三是开源节流、修旧利废,整合抗震救灾各种资源,与对口支援的重点工作相衔接、组合和配套,千方百计降低灾后重建的成本,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建设效益。

(三)切实做好工作协调和生活服务。一是接受对口支援的地方应主动与对口支援单位衔接,向他们及时提供当地受灾情况、震前经济发展情况、灾后恢复重建安排等,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主动提出重建思路、举措和需求,为对口支援工作的快速、全面开展创造条件。二是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对口支援单位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维护好社会治安,精心搞好医疗等后勤保障服务,确保对口支援的同志工作舒心、生活开心、安全放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