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改善准入环境 强化服务理念 实施品牌战略——绵阳市工商局努力为“工业强市”战略加速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7-28  发稿编辑: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百亿企业,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发展大批中心企业,构建电子、建材、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科技城。绵阳市工商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工商局的安排部署,着力培养“参天大树”,积极营造“生态绿洲”,强力助推工业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为“工业强市”战略加速。去年,全市新登记内资企业744户,外资企业45户,私营企业2136户;工业总产值达到694.8亿元,增长32.1%,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9亿元,增长88.2%。
                      放宽“六个限制”  改善准入环境
        全市工商系统严格按照省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绵阳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有关文件精神,从支持工业发展,促进科技城建设实际出发,在企业准入方面放宽“六个限制”,积极支持各类主体兴办工业企业,努力营造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
         放宽企业冠名限制。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冠“中国”,“四川”字样,协助企业名称冠大冠响。对几大工业园区从事高新技术领域开发的工业企业,其名称字号可以适当放宽,允许其冠以“新技术”,“高科技”等字样。
        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凡投资者设立新公司,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公司,注册资本可以零首付,三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工商部门核发有效期三个月的营业执照,两年内注册资本缴足。
         放宽前置审批限制。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各级工商部门不允许增加任何前置限制;对国有集体改制企业,各种有效前置审批证件、各种资质证件,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重新认定之外,变更为改制后的企业名称仍可继续使用; 对投资市政府鼓励,支持的支柱产业项目,如一时难以取得前置审批的,应考虑到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周期长的实际情况,只要不涉及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可以先照后证,核发经营范围为“筹建”的营业执照,待企业办完相关审批后,再依法进行变更登记,支持企业早投入,早生产,早见效。
         放宽经营范围限制。允许跨行业经营,支持各类创业主体进入垄断性行业和领域、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业。努力破除体制障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积极促进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健康发展。
放宽分支机构登记限制。允许注册资本未出齐,但已按《合同》、《章程》约定按其出资并达到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生产性企业,在本市或外地设立销售自产产品的分支机构。
         放宽外来企业迁入限制。鼓励外地企业来绵阳设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登记时不要求重新验资,需增加注册资本的,只对增加部分进行验资;并简化经营场所审查手续,对进园区企业出具的场地使用证明或租赁协议,工商部门对已知产权状况稳定的场所,可直接将租赁合同作为法定登记场所,免于提供产权证明。
                      健全“四个制度”  强化服务理念
        全市工商系统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建立健全“四个制度”,切实转变工作职能,积极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促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
        健全“绿色通道”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了工商服务大厅,将绵阳城区面向企业服务的登记注册、商标、广告、市场登记等业务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使90%的登记项目可以限时就地办结。工作中实行了首办责任制、告知承诺制,对前来咨询的办事群众做到“一口清”,让办事者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清楚、一办就满意。在坚持“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绿色通道”办事制度的前提下,还向企业发放了便民联系卡,为企业办照、年检、组建企业集团以及改组改制、树品牌、拓市场提供六项优质服务措施,即:引导服务、即时服务、延时服务、陪同服务、连续服务、电话预约服务。
        健全联系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全系统先后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216户,作为重点联系企业。对重大项目实行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对上报总局、省局审批的事项指派专人陪同办理,对涉及前置审批的项目专人负责主动协调办理,对改组改制、支柱产业等工业企业项目,采取事前介入、事中规范、事后定期回访的措施,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去年,各级工商部门走访企业316 户,帮助解决登记事项189项,提供咨询服务285次合理化建议138条。
     健全投诉举报制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全市工商系统建立了以“12315”申诉举报网络为中心的市局、县局、工商所三级行政执法体系,通过市局红盾信息网“12315”在线投诉及“12315申诉语音平台”等办法,将12315、消协、个私协分别受理的经济违法举报投诉、消费者投诉和个私经营者维权投诉进行整合,成立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分送相关,限期办结,定期反馈”的工作流程,构筑起了全市上下联动,快速处理的行政执法体系。还建立了与外地工商部门协查办案机制,对涉案区域广的违法行为,协同各方开展统一执法。去年,先后为长虹、丰谷等企业的维权问题,积极与外地工商部门一道打假端窝点、清理规范损害企业经营的违法行为。
        健全企业信用监管制度,着力打造诚信环境。积极推行企业信用行政指导制度。对信用良好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坚持和完善;对有一般信用缺失行为的企业加强督导,规范其信用行为,努力做到诚信经营;对严重信用缺失行为,甚至损害社会信用的企业予以严肃查处,以形成强大的震慑力。积极推行企业信用警示制度。加强与税务、银行、质监、商检等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数据库,全面掌握企业信用状况,并通过建立企业信用警示、处罚办法和机制,对不良信用企业及经营者实施教育、警示和处罚,加大企业信用缺失成本。积极推行企业信用公示制度。按不同的市场主体确定不同的信用等级,及时掌握企业的信用状况,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向社会进行公布,将企业的信用状况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形成有利于“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的市场环境。
          加大“四个力度”  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绵阳的名牌商标,是绵阳工业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宝贵财富。全市工商系统在加大对引资企业、改制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认真实施商标助企工程,引导和帮助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商标战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品牌效应。至今全市有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6件。
        加大宣传力度。对工业企业进行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企业商标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打造区域品牌、争创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指导力度。紧紧围绕“六大产业集群”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进行指导、帮助,以百亿企业为重点,着力打造5个驰名商标;以亿元企业为支撑,打造50个著名商标;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依托,打造200个知名商标,形成与绵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名牌商标体系。加大调查力度。积极开展全市商标使用、保护状况调查,将现有的4000余件商标进行分类登记;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企业商标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注册商标的状况,多次派人深入企业进行宣传培训;还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改制、破产中的商标无形资产进行梳理,帮助牵线搭桥,盘活闲置商标,开发利用存量资源。加大保护力度。指导企业建立管理体系,保护自身商标专用权,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对各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区域、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控、重点保护。同时,还与我市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企业建立了定期联系,听取企业在打击商标侵权假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企业正确使用和管理商标,运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去年,全系统先后开展4次商标专项执法行动,查处违法案件65件。
(作者姜定辉系绵阳市工商局副局长)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