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是人类生存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社会发展的物资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粮食问题是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畜牧业要以粮食作饲料,食品业、酿造业要以粮食作原料。没有粮食畜牧业、食品业、酿造业,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粮食重工业也上不去。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粮多、猪多、钱多。粮多则喜,粮少则愁。
古今中外,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放在首位。不仅第三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把粮食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确保粮食自给有余,用粮食创造外汇收入。就是那些发达国家也没有放松粮食生产,把粮食置于国策地位。例如日本颁布了“农基法”,法国颁布了《农业指导法》,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用法律来稳定粮食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活动的首要条件”。这段话精辟地说明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基础。
列宁还在《论饥荒》一文中指出:“正确分配粮食,加紧获得粮食,是进到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入口,这不是一般革命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最后阶段指出:“增加粮食和日用品,准备同灾荒作斗争,将是继续坚持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否则便将遇到极大的困难。”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问题,1953年为保证国家和人民对粮食的需要,国家对农村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6年《农业发展纲要》,粮、棉、油、猪四大经济指标把粮食放在重点产业首要位置,提出12年平均亩产过黄河、跨长江的发展要求和奋斗目标。三中全会后,农业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村粮食紧张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98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产品,粮食生产必须得到切实保证。”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粮食的情况如何,对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安定关系极大。有了充足的粮食,就能使我国的经济建设立于不败之地。抓好粮食生产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战略任务。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少,人口多,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不高,粮食仍然是人民生活中的主要食品。随着人口的增长,养殖业、食品业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现在讲“粮食已经多了,还为时过早,绝不能盲目乐观”。应当看到粮食是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特点,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进难退易。因此对粮食生产绝不能掉以轻心。“单一生产”是不对的,而忽视粮食生产也是不对的。在三年困难时期曾提出“以粮为纲,大办粮食”的政策,在当时条件下,也有它的积极意义。为了保粮食稳定增长,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必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运用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量。有土才有粮。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合法利益,放开粮食价格,按市场需要安排生产计划,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以企补农,反哺农业,支持农业发展。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