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三年寒暑更替,三年冬去春来,转瞬即逝。回眸三年,千日奋战,苦难与坚韧,悲壮与豪迈,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巨大关爱中,绵阳市委、市政府带领540万绵阳人民从巨灾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在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贯穿于灾后重建的每个环节。重建是为了人民,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开展的最终标准,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种执政理念、一种发展方式、一种社会文明,优先建设受灾群众的住、行、教、医等项目。回首重建之路,一个大大的“人”字书写在绵阳灾后重建的每一个环节。“人”成为每一个行动的原点和终点,成为每一项决策的始发站和目的地。绵阳人民用重建的丰硕成果唱响了对党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歌,谱写了一曲献给党九十华诞的壮丽篇章。三年过去了,当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绵州大地,灾难划过的痕迹已渐渐消逝,唯有一幅新生壮丽的画卷展现给世人。
宜居绵阳:城乡同步推进
灾后重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安民”就是其中的头等大事。我市坚持安居为先,加强了农房重建建材和资金保障,把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对村落和新建农房进行风貌改造。组织1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镇村科学选址、科学规划,设计了26套图纸供农民自主选择,真正做到“山里山外一个样、山区平坝一个样、农村场镇与县城一个样”。
在重建中,我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优先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极重灾县北川把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产业发展、禹羌文化特色相结合;平武积极用好用活对口援建的河北省提供的1亿元农房担保基金,为建房农户解决了资金难题;梓潼把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小集镇建设、减灾安居行动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江油、安县、三台、游仙等地加大建房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协调建材供应,加强建材价格和农房质量监管,及时足额兑现各种补助资金。各方的努力确保了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全面完成。
为确保建房困难群众与其他建房户同步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全市共发放困难农户担保基金贷款27026万元。目前,全市39484户建房困难农户已经全部住进永久性住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51.16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6.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开工,完工6.22万户、完工率98.67%。
特色教育:优美的校园环境
灾后重建中,我市把学校建设质量视作灾后重建的生命。从项目招投标、地质勘察到设计、再到建设,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相关部门严格监管。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实行重建工作日报制、工程进展定期通报制、工程质量督查制、重建任务分片包干制、重建工作常态检查制等工作制度,严格工程预算,严格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工程质量跟踪管理,切实加强了重建项目的督导和援建项目管理。强化学校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款,随时督查,有效杜绝了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如今,绵阳的学校以全新姿态从灾难中站了起来,实现了再生性跨越!绵阳灾区最漂亮最坚固的建筑是校舍,最现代化最一流的设备在学校……从安县到北川,从江油到平武,从涪城到游仙,从三台到盐亭,从高新区到梓潼,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坚固又漂亮,一张张灿烂的笑容在阳光下绽放……这一切,都以真切的事实告诉人们:绵阳的教育正在开启跨越发展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全市751所重建学校全部开工,完工733个、完工率97.6%。经过灾后恢复重建,不少重建的乡镇学校硬件设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跨越式发展。
现代设备:完善的健康环境
重建过程中,我市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科学谋划,积极向上争取。重建医院着力增加住院床位、增添专业设备、优化院内环境,促使全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普遍超过震前水平,给群众提供了坚强的健康保障。
为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灾后重建的空间布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向社区、农村和新城转移,灾后卫生重建中,我市重点启动了县、乡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把加快恢复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作为枢纽的服务功能,作为卫生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板房医院的迅速展开,到永久性医院的相继开工,国家、省、市财政资金安排、对口援建资金、社会援建资金等,都不约而同地将乡镇卫生院列入首批“优先”启动的名单。我市381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恢复重建,仅乡镇卫生院就占275个。我市利用中央专项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资金,采购了51辆配置齐全的救护车和一批医疗设备、医疗仪器直接交付乡镇卫生院使用,为重建后的基层医疗机构“全副武装”。为进一步转化提升灾后重建成果,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分9批次对全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及公共卫生人员共1152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启动了“农村健康守门人工程”和“社区护士”等培训项目;争取到国家卫生部对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工作的大力支持,首次获得国家专项给予的23个农村免费定向教育名额。
今年3月1日起,我市开始实施家庭医生和健康顾问制度,以逐步实现“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免费提供给广大群众,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灾后重建成果转化带来的实惠。
外融内聚:宽广的快速通道
震后的三年,新的经济发展格局要求要有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对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坚持“外融内聚”,以发展枢纽经济、流域经济、通道经济为支撑,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拓展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外融”,就是要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和川陕、川甘经济带,对接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配套服务、融为一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拓展发展空间。
2009年1月,国道108线梓潼至德阳界段重建进场施工;2009年4月,省道205线的九环东线绵阳段“旅游复兴线路”灾后重建全线开工;2010年3月,绵阳至遂宁高速公路绵阳段全线铺开……由此,我市将高速公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强化配套,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实现了4条高速公路同时在建,“外融”的通道被逐一打开。“内聚”,就是要实现市县一体化。支撑这一发展方略的基础正是绵阳到各县市的快速通道建设。
2010年5月,连接绵安北产业带的大通道——辽宁大道建成通车;10月,“市县一体化”的大通道——绵三公路、绵梓公路、绵盐公路提升改造工程竣工;加上已有的绵江快速通道和已竣工通行的山东大道,除里程较远的平武以外,全市已形成了市县“一小时交通圈”。
围绕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市加快了铁路线路和枢纽站点建设。目前,成绵乐客运专线路基工程进展顺利;成西铁路客运专线已全面开工建设,专线建成后绵阳到西安的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13个小时缩短至2个半小时;途经安县的成兰铁路已开工,项目建成后绵阳到九寨沟只需一个半小时。
去年,绵阳机场航线总数增至12条,是2009年航线总数的两倍;年客流吞吐量达到57.8万人次。航线总数、客流吞吐量实现了两个翻番。今年3月27日,绵阳机场的航线数量增加到16条,通航城市达到19个,并由此成为国内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以下的100多个支线机场中航线最多、通航城市最多的机场。
三年的艰巨重建任务中,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党中央和人民的嘱托,加强领导队伍的建设,用行动铭记各方的支援,用行动践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切实提升了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科技城——绵阳,已从满目疮痍走到了满目生机,一切的巨变都成了最令人倾慕的地方,绵阳将以更强劲的脚步,更有力的臂膀,唱响时代的颂歌,为党的9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