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务省6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净买入价值1.33万亿日元(约合166亿美元)的日本长期国债,创下2005年1月份以来最高纪录。这一举动意味着我国推进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步伐加快。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2006年10月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到2009年6月突破2万亿美元,这一进程用了近3年。而从2万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外汇储备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加速度”。
众所周知,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宏观经济稳定,这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不仅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维护政府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还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然而,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无疑也蕴藏着风险。
外汇局曾表示,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我们不追求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也不追求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多元化投资,实现外汇储备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的目标。
笔者认为,要想推进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需要一揽子方案才行。
首先,需要调整购买它国国债的比例。虽然,购买美国国债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式,但我国手中的美国债存在风险,应逐步降低美国国债的投资比值,转而增持其它国家的国债。数据显示,自2010年11月起,中国已连续5个月减持美国国债。其中最近的3月份所持美债数量相对于2月的11541亿美元,减少92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连续几个月在大幅度地增持日本长期国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其次,外汇储备应照顾到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外汇储备在拉动内需方面应该有一系列刺激作用。
第三,外汇储备可以继续发特别国债,追加给中投、汇金等公司。让他们进入股市增持一些蓝筹股,以此带动股市发展。还可以参股海外优质企业,如果参股进去,对打开国际市场有好处。
第四,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海外实物投资。外汇储备投资首先要保值,可满足对外清偿的要求,并能保持一部分现金和容易变现的资产。当出现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时,需要有充分的外汇储备处于可以动用的状态。而将外汇储备转化为购买石油、矿产、高科技等战略性资源,可以达到保值的条件。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价位机制。要考虑在多少价位的时候进行战略储备,在多少价位的时候进行抛售。
第五,进行国际金融合作,可以用外汇储备建立一些新基金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或者在全球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比如在IMF、非洲开发银行等增持一些股份。对我国来讲,建立此基金,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在好处。(中国经济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