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展望“十二五”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3-20  发稿编辑:景秀丽

       “十二五”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年,也是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五年,更是加快灾后重建成果转化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五年。
       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有利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灾后重建成果等都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明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业基础非常薄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市“三农”工作该从何处着力?站在新一轮起点,能否抓住各种有利机遇,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标
       总产值370亿元人均纯收入破万
      
“未来五年,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推进“一基五化”建设,着力培育“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对此,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成竹在胸。
       农业增加值:总额达到210亿元,年递增4.2%;农业总产值达到370亿元,年递增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粮食总产:稳定在235万吨左右,油料总产稳定在33万吨。出栏优质生猪达到1000万头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480万亩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80%以上。林业基地面积达到5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60个,龙头企业实现加工经营销售收入450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率达到70%以上。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到2000个,覆盖农户面达到5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重点
       培育“五大基地”实施“两大工程”
       培育蔬菜(食用菌)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市稳定发展蔬菜(食用菌)产业基地150万亩,其中专业蔬菜基地30万亩,包括5万亩现代蔬菜设施栽培。沿江流域平坝蔬菜生产基地以涪江、安昌江干流和支流两岸为重点,在城镇远期规划范围外,集中建设蔬菜生产核心示范区;丘区二线蔬菜生产基地以江油、涪城、游仙、安县、三台、梓潼和盐亭等的中远郊乡镇为主,加快建设传统优势蔬菜基地;山区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以安县、江油、平武、北川等的山区乡镇为主,建立魔芋、山野蔬菜和高山缓季节蔬菜基地。
       培育优质生猪产业基地——实施“千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全市在现有基础上新、改扩建存栏纯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100个。建设万头标准化规模场(小区)50个,年出栏优质生猪5万头以上的基地镇(乡)60个。
       培育优质稻和油料产业基地——在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建立专用型优质稻米和油料生产基地。到2015年,建设优质稻产业基地面积150万亩,产品优质率达到80%。全市油菜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30万亩,在涪城、游仙、三台、安县和盐亭重点建立“双低”优质油菜基地;在三台、江油和梓潼重点建立高芥酸油菜基地。
       培育优质种子产业基地——选育出国内领先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0个以上,良种繁植面积达到30万亩。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涪江流域、安昌江流域、都江堰人民渠灌区和武引灌区,作为全市优质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1个大型的种子专业批发市场,建设1处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
       培育林竹产业基地——建立工业原料林(竹)基地180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120万亩。在涪城、游仙、梓潼、三台、盐亭等县区建立盆地丘区工业原料林(竹)基地,在江油、安县等县市部分地区建立盆周山区工业原料林(竹)基地;在平武、北川、安县、三台、盐亭、涪城、游仙等县区建立特色干果经济林基地,在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县市建立木本药材基地,在三台、游仙建立木本油料基地,在平武、北川、安县、江油等地建立森林蔬菜基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按照“全域绵阳”的规划理念和“一核四带”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分类推进村庄村落建设,全力搞好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内农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全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和灌区续建配套,加快推进武都水库和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建设。加快开茂水库工程项目进程,抓紧都江堰灌区人民渠七期工程、人民渠六期工程和武引一期工程农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安保体系建设,启动绵阳境内25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治理建设项目120个。全市水利工程新增蓄引提能力7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面积80.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08万亩。
 

       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 调动社会参与
       资金投入是实施好“十二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保障。要在全面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持续增大财政投入。全面贯彻落实财政支农政策,用好、管好中央、省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支农资金整合,凡涉农的工业、交通、能源、建设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积极发展支农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物资技术装备水平。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激活社会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放大效应,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核心要素上大胆探索突破,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积极争取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
       不断扩大农业开放力度。重点围绕全市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精心编制和包装农业招商项目,吸引大公司、大集团设立生产加工基地。(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