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县域经济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9-05  发稿编辑:景秀丽

       三台县立足发展,重点推进四大支柱产业。

       一是壮大纺织服装规模。支持佳联印染、川麻棉纺、恒昌制衣、宏宇纺织等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长乐高氏针纺、锦峰纺织、泰宇达、恒昌制衣等公司新上工业项目,提高纺纱、服装、染整和产品开发与设计四大技术水平,扩大军用迷彩服装出口规模,打造品牌工装基地。目前已入驻关联企业14家,总投资3亿元的佳联印染工业园已开工建设。今年底纺织产业可实现产值17.1亿元。二是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围绕建设西部生态食品城,支持江苏雨润200万头生猪加工、上海梅林2万吨猪肉罐头、辽宁独凤轩、斯坦瑞生态食品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支持川粮油脂、神龙粮油、文氏粉业、潼川农产品、新丰酒业、绵丰酒业等企业扩能升级,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是提升机械制造产业实力。依托鸿凯双泰、剑门泵业、固锐实业、中研磨具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工业用涂附磨具、水泵、台虎钳、扳手等五金工具产业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不断壮大机械制造产业整体实力。四是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依托永安电力、古杉油脂、启明星磷酸盐、嘉盛化工、雅化集团、堃山矿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电、生物柴油、食品增加剂。力争到2012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梓潼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梓潼县着力夯实项目承载平台,完善基础配套,引导各类资金、技术、人才等工业要素向工业园汇集,不断提升科学管理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形成“工业要素高度集中,公共资源共享共用,产业链条有机衔接”的发展态势,让工业园成为吸引大项目的集聚洼地和成长温床。
       县财政每年支持工业园的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每平方公里不低于1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在灾后重建中,梓潼县加速工业园"上档升级"进程,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高达3.57亿元,道路交通、通讯、环保和消防等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管网实现全覆盖。今年,梓潼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为13个,预计总投资1.4亿元,其中投资1800万元的垃圾处理场已投入运营,投资38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62.9%,污水管网、标准厂房等10个共投资1.2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审批。
       与此同时,梓潼县及时修编区域布局、土地利用、工业发展和产业要素等4个规划,大力发展与工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推进工业园信息化、网络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年初至今,已有5户朝阳型企业落地生根,16个工业项目建设进展神速。1-8月,预计工业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超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创利税4000余万元,年内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三至五年破“双百”,梓潼工业园志在必得。
       去年至今,工业园成功引进工业项目19个,协议引资10.5亿元,老山磨坊蔬菜和花生精深加工、天成食品二期、铁骑力士酒类灌装生产线等10个项目年内可建成投产,预计全年可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户(现已增加5户)。目前,拟投资4亿元的绿灯行电缆制造、2.5亿元的中通钢构、8000万元的华鸿科技、2亿元的山东青岛生物制药、1亿元的福建和诚鞋业、1.5亿元的江苏中天纺织等项目已达成深度投资意向,有望落户园区。
       梓潼工业园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强县第一要务,在招商定位上,园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发展进程,筛选和规划一批重点项目,高质量建好项目库,努力实现产业对接和项目对接。对于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梓潼县财政每年都要拨出专项经费予以重奖。几年来,工业园引进项目50余个,合同利用资金30亿元,实际利用资金20亿元,长林肉类、圣迪乐蛋品、老山磨坊果蔬加工等一批大企业纷纷落户园区,为梓潼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目前,梓潼工业园产业基地合理利用率接近90%,入驻企业达6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50户,形成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1户、过亿元企业6户、过5000万元企业6户,年产值增速达60%以上的企业均已成长为规模企业。园区负责人介绍,未来3至5年,工业园的目标是入驻企业总量达到100户,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工业集中发展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
       科创园区突出两大产业特色
       今年以来,科创园区按照“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主体”的园区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环保节能产业两大特色产业,合理规划、科学引导、积极鼓励企业发展。目前,全区已注册各类企业43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1至7月,全区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3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9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电子信息、环保节能企业16家,完成产值15.16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增长143.6%,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13亿元, 同比增长45%。
       江油加速推进新一轮大发展
       在灾后重建中,江油市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江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李白故里大景区、打造特钢新城”的战略目标,为江油新一轮发展指明方向。
       江油将在建设李白故里大景区上实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有机结合,积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将窦圌山、武引涪江六峡、观雾山的自然山水、秀美风光进行资源整合,高规格规划、精心包装,尽快启动,在2015年前建成5A级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依托李白故居景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桃花山、天宝山已取得的新农村建设成果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档次,做强李白故居品牌;整合老君山、养马峡、青林口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将山水风光、火药文化与农业观光产业园结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增强景区的带动能力;重点挖掘李白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灾后重建的机遇,加大建设范围,提升陈列水平,创建4A景区,争创5A景区。同时紧抓与李白文化相关联的景点、作品、载体建设,整体提升李白文化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江油形成了以攀长钢、川矿集团为龙头,以长翔特钢、丰威特钢、黄龙制造、六合锻造等一批高速发展企业为重要支撑,以军工航天特殊钢、钛材、板材、棒材、管材、线材产品和特钢精深加工、大型铸锻件、矿山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去年,江油冶金机械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6户,实现产值90.3亿元,冶金机械产业前景广阔。在灾后产业振兴规划中,江油将产业定位为“打造特钢新城”,全力支持冶金机械产业做大做强,力争通过3年时间,使江油冶金机械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同时,围绕优势企业和工业园区发展,不断打造产业高端、商贸繁荣、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西部重镇。
       在此基础上,江油将打造“特钢新城”的重点放在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和企业倍增发展上。以支持攀长钢新区建设、西南钢铁年产40万吨富锰渣项目、长翔特钢满负荷生产以及鑫源型钢、致远特钢等一批中小特冶企业做大做强为手段,力争3年内特冶产业达到年产值200亿元;在加快推进川矿新区、六合锻造新区建设,支持黄龙制造、汇通科技扩张的同时,以利用攀长钢四区闲置资产,围绕丰威特钢产品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围绕长翔特钢产品优势引进配套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来大力发展特钢精深加工,推动特殊钢深加工和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力争3年内达到产值100亿元。
       目前,占地约5200亩,总投资66.8亿元的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攀长钢)灾后重建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该项目拟在两年左右时间里形成年产特钢70万吨、钢材79万吨、钛材1万吨的能力。川矿筒体线、六合汽轮、江油洛轴轴承等一大批冶金、机械项目都呈现出蓬勃生机。今年,江油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的目标胜利在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