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刘营镇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8-08  发稿编辑:景秀丽

    刘营镇位于三台县城以北 18 公里处,距绵阳市区 40 公里,幅员面积 88.17 平方公里,共辖 5 个党总支, 27 个村, 2 个社区居委会, 248 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 43780 人。

    去年以来,镇 党委、政府按照省、市、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统一安排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城乡环境、构建和谐刘营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紧紧围绕“完善、优化、提升、示范”的工作方针。按照 “ 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 ” 标准,集中治理环境 “ 脏、乱、差 ” ,切实解决场镇 “ 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 ” 问题,农村力争做到 “ 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杂物不乱堆 ” ,加快场镇和村庄容 貌改造,有序推进环境治理“二路、七进”活动,使城乡环境得到改善,村(居)民文明、卫生意识 得到提高。 2009 年我镇成功创建成省级卫生镇。

    (一)高度重视,责任落实

    一是以镇成立了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六个环境治理工作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工作责任,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镇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社干部包组、社干部和党员包户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网络。二是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印发宣传资料 28000 余份,办板报 68 期,制作大型岩标 4 幅,制作布标 48 条,小标语 350 余条,宣传车巡回宣传 48 天,制作影谍 15 个,购置摄像机开僻环境治理电视专题栏目,开展镇领导电视宣讲活动,在学校设立环境治理专题讲座,并投资 11 万元制作了环境治理公益宣传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治理氛围,增强了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一是组建了由 4 人组成的城镇管理执法中队,并进行了统一培训,实行统一着装。二是进一步充实了镇环卫所,新增环卫工人 12 人,使环卫工人达到 20 人。三是新购置垃圾清运汽车一辆,环保垃圾车 8 辆,环保垃圾桶 39 个。新修建环保垃圾池(屋) 25 个。四是投资硬化了绵三公路两侧 4000 余平方、 潼绵街以北 2700 平方米 ,规划了规范的停车位,划定了临时摊点,下大力气治理了 “ 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 ” 五乱现象。五是深入开展“四清”活动,出动铲车 100 台次、运输垃圾车 200 辆次,开展了 “ 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清污水 ” 活动。

    (三)强化督查,狠抓整改

    镇成立了督查组,由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为督查组长,坚持每周督查二次以上,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以发督查通报和电视播报等多种方式曝光,同时召开推进会、个别谈话,设立了环境治理举报电话,使环境治理人人监督,人人参与,人人管理。

    (四)示范引导,全面推动

    全镇开展了民房风貌提升工作,对绵三路两旁的农房和菩堤村、梁坪村、青龙村、响桥村四个环境治理示范村共 1780 户农房按川西北民房风格进行打造,实行 “ 统一规范、统一风貌、统一工序、统一材料、统一价格、统一监督、统一验收 ” 的原则,共耗费打造资金 800 余万元。 有 300 户新建了沼汽池,有 450 户搞起了庭院经济。有 1000 多户进行了房屋内墙粉刷和厨房、厕所等改造。

    (五)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

    一是确立四个场镇的城乡结合部,背街死角为治理的重点;二是确定道路,水路清污泥、清路障、清垃圾、清杂物为重点;三是场镇治理 “ 五乱 ” 、农村治 “ 三乱 ” 为重点。实行重点整治、重点管理,并坚持 “ 回头看 ” 经常查找薄弱环节,不断增添措施,广泛发动群众直接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六)逗硬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镇党委、政府制定了环境治理 “ 二路、七进 ” 的考核奖惩机制,并与机关干部的津贴、村社干部的工资挂钩,制定了科学、规范、严格的考核奖惩细则,同时制定了刘营镇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办法,对环境治理做到了领导落实、责任落实、目标落实、制度落实、督查落实、考核落实、奖惩落实。

    各位领导,我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市、县领导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继续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刘营实际,借鉴学习其他地方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扎扎实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建设更加卫生文明,更加大气优美,更加和谐繁荣的新刘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