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美丽和谐的花园镇——麦冬生产金土地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2-23  发稿编辑:刘庆


    距绵阳市不远的三台县花园镇,涪江环绕这片美丽富饶的沃土盛产麦冬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回溯历史,该镇地处涪江冲积平原,古代时曾经是郡、县所在地。在古镇附近的山上东汉及南北朝古崖墓文物众多,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三国时是刘备屯兵的“御花园”,兵扎五层寺。接下来便是菩堤寺,杜甫在寺内墙壁上题:堤寺山下涪江水倒流“的诗句,极具悠久历史文化价值的花园中学孔子画像碑保留至今。展示花园历史文化古迹;久负盛名、载誉四方,大清乾隆年间维修两楼一底八鳌阁古艺术建筑魁星楼恢弘壮丽。巴蜀才子李调元题书“文光贯斗”金匾高悬顶楼前方。“魁星点斗”竖匾高挂戏台顶楼;显现出魁星楼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为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一定文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灌溉方圆近10万亩良田的清乾隆年间始修的永和古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灌溉作用。再后来便是解放,50年代大跃进全民总动员义务投工修筑10里长堤,拦截涪江洪水冲击殷家壕河口,建成集防洪、疏水、通行为一体之功能含泄洪闸水利工程。同时在大堤坝顶端修渠引涪江郑泽堰古堰水灌溉涪城坝,使坝里旱地变良田。半个多世纪,这个大堤阻拦洪水袭击,抗御洪灾,防止洪水泛滥,保护涪城坝,造福花园民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大堤上下一片绿地,茂密葱郁的林木形成了一道森林带,这是花园人民用汗水和辛劳凝聚建立起来的历史丰碑,也是当地一大旅游景点。


    过去,连年洪灾少了土地,多了荒凉,勤劳勇敢的花园人民下定决心,移两岸沃土改造茫茫河坝,经过连续几年奋力拼博,终于将堤坝下数千亩河滩填成平畴,并种上了水稻、小麦、油菜、麦冬等,创造出今天名符其实的花园。工业开发区就建设在这个靓丽的地方。


    花园镇地肥、树绿、水美、人勤,地势平坦的涪城大坝掩映在绿荫丛中。常年麦冬苗茵好似铺就的绿丝毯,随季节套种的玉米、大蒜、蔬菜等作物在麦冬地里茁壮成长。“池塘水满鱼跃,田园稻花飘香。”麦苗青、菜花黄、玉米棒壮长,好一派丰收景象,家园楼前屋后沟渠流水潺潺,灵动祥和。宽敞的水泥道路畅通村户家门口。历来人们把这片美丽的沃土称为“一碗土、一碗饭”的好地方,所以山里的姑娘们都愿意嫁给坝里的小伙子,携手齐绘新农村发展新图。


    春末夏初是收种麦冬的大忙季节,挖、摘、淘、晒、搓揉去根以达到质量要求。挖麦冬要用巧力,人们传诵有:“钉钯挖麦冬,技巧在手中,深浅掌握好,颗粒都归仓”。手工摘麦冬男女老少都是能手,加班加点地摘,收成量大的农户多半请山里人帮忙摘,劳动者也得份收入。麦冬淘洗后趁晴天要反复晒,晒到一定程序当着烈日搓揉去根,以保护药效色泽,现家家修楼房,为晒麦冬方便,都建成了平顶楼房。


    栽麦冬富有田园风光景象,亲戚、朋友、近邻互相帮助聚会在一起,平整土土、刨沟、栽苗、浇肥、复土,在欢快的劳动中,大家畅谈发展农业经济,交流农业科技信息,增产增收……在麦冬成活苗壮后间种玉米,随季节套种大蒜、蔬菜等。还要做好除草、施肥、淹水、病虫病防治田间管理。真是“麦冬产业创经济,间种作物多收益。”


    花园涪城麦冬,通过全国原产地域产品标准化审定委员会专家审定,实现了绵阳质监系统国家标准研制零的突破。


    花园盛产麦冬,具有修久的种植历史,加上涪江沿岸独特的土壤、水质、气候条件,铸就了涪城麦冬优良的品质,成为人们喜爱地道的中药材。


    据悉,涪城麦冬产值已达1.8亿元,其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优良的品质和悠久的种植历史,使涪城麦冬于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准保护产品。这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涪城麦冬产业发展壮大,品质提升及社会知名度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填补了县、市国家标准研制的空白。


    花园农民实行标准化种植,粮药菜并举,一亩地进帐万余元,去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5600多元。为推行标准化种植,该镇因势利民,引进三九药业集团建起了100亩的麦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有了技术保障、少了后顾之忧,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农户纷纷调整产业结构,花园麦冬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产业链”。为化解市场风险,前几年,该镇成立了花园麦冬协会,由协会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组织生产和销售等。“有协会管技术、包销售,我们种植户放心多了”。据了解,全镇麦冬种植户已占总户数的90%,涌现出收入上万元的大户上千户。花园麦冬因品质优良而美名远扬,不仅被列入国家中药材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和无公害药材生产基地项目,而且成了东南亚最大麦冬生产,粗加工基地。


    从“粮+药”到“药+菜”的种植模式,花园农民改掉了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尝到走产业化、集约化农业的甜头。如今,该镇许多农民把田地都种植麦冬,今年该镇种植麦冬1.8万亩,人均年纯收入预计在6000元左右,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500多元。


    花园镇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稳定并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新成就,达到多业致富奔小康的水平。麦冬则是这一经济的龙头产业。


    在改革开放30年发展光辉历程伟大实践中,花园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产业有新面貌,全镇主要粮食作物获得丰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优质、高效、无化害产业基地通过验收。“涪城牌”麦冬商标申报成功,并批准为国家标准研制计划,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凸现,拆迁安置到场镇建新房新增150余户,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村民在宽敞的水泥道路两边建起了新的楼房。


    场镇先后新建街道四条(宝林街、长兴街、兴隆街、宝泉路),总长2500余米,提供商业口岸700余个,已入建300余户,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累计吸收各类民间资金2800万元,场镇规模拓展1.5倍,重点工程全面竣工,得恩德、梅林、翰通、宏杰、华强等企业的入驻强有力推进了该镇由农业乡镇向工业重镇过渡的步伐,全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重点突出“小成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花园建设”三大主题。促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花园经济发展新跨越。
新世纪以来,扩建后的绵三高等级公路连接芦溪涪江大桥贯通开发区至花园镇。对涪城坝3377亩河滩地的开发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绵盐高等级公路擦境而过,绵遂高速公路立交花园镇已经动工,绵遂铁路已立项将快要破土动工修建。形成了快捷的交通网络,涪江水资源取之不尽,用这不竭。丰谷和永安电力供给充足,天然气管道直达开发区,区内宽敞的高等级道路已建成,电力电缆,给排水管道沿道路两边地下走向已完善,为工业强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药是医药的宝库,麦冬是中药材之一,国际市场的大门正向古老中药敞开,国家科技部在川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国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并投放20个亿支持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力争通过10年的建设,使四川成为世界闻名的“药谷”。把中药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医药行业应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与产地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开发研制能力与企业的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有机结合,争取更快更大的发展,为医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开发区规划兴建麦冬中药现代化生产基地,研制麦冬药物的特性,开发能进入国际市场的新特药品的神奇疗效和保健功能,使麦冬这项药材打响全国,走向世界。

    花园镇人杰地灵,是“投资者的福地,创业者的天堂”。  为把花园早日建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花园而努力奋斗。(余青)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