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8日,记者翻山越岭来到北川唐家山堰塞湖畔,看见“5·12”特大地震后暂居安昌镇等板房社区的2000多名唐家山堰塞湖湖区受灾群众。已于上月底,告别了1年多的板房生活,重返北川漩坪乡故土安家。
7日早晨8时,记者乘坐越野吉普车从绵阳出发,通过安北公路,于9时35分,踏上擂禹路,沿着左边是苏堡河沟,右边是陡峭的崇山峻岭往山上挺进。沿途不时可见受灾群众在路边的集中安置点铲河沙、平地基,准备着建永久性住房。到达位于唐家山堰塞湖畔的北川漩坪乡张家湾,已是当晚7时,记者一行又冷又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新搭建的救灾帐篷。原来,这是来自北川永昌镇的民兵到此支援返乡失地农民重建农房。
据介绍,“5·12”特大地震形成的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在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后,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次生灾害险情已被排除,受灾群众具备了返乡安居的条件。为了帮助被堰塞湖水淹没的失地农民尽快返乡修好住房,来自北川人武部的15名机关干部带领着永昌镇应急民兵连的100名民兵,从10月下旬起,奔赴安昌镇的板房社区,帮助受灾群众搬运家具和生活用品,护送他们返乡。接着,这群北川民兵深入漩坪乡的清洁村、瓦房村、杨柳村和石龙村,帮助失地农民拆除危房、平整地基、装卸和运送建材、为集中安置点清障、砌堡坎。
8日一早,记者看到,唐家山堰塞湖湖水碧蓝,其美不逊于九寨沟风光,可住在湖边临时过渡棚户里的群众却说:“你看,那露在水面的高压电线和房顶都是漩坪乡场镇上的,我们漩坪乡政府、乡场,公路,还有几十户群众都被淹没在这40多米深的唐家山堰塞湖湖底了。”
在漩坪乡清洁村二三四社的因灾失地农民集中安置点外,记者看到,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了货船,经过唐家山堰塞湖,往此运送河沙。清洁村是该乡淹没和滑坡最严重的村,全村在返乡失地农民安置中,规划建设大平和平胜两个安置点。乡上用货船通过堰塞湖运来了小型货车和工程车。清洁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告诉记者,清洁村有229户757人,这个安置点目前有24户,主要针对六七八社滑坡比较严重、部分群众无法在原址建房的,就在安置点内建房。
据悉,来自市、县地质、国土、水利、电力等各部门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此地,仔细勘查集中安置点,精心慎重选择安置点,加快推进安置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受唐家山堰塞湖影响,漩坪乡交通被中断,建房材料运送困难。在因灾失地农民返乡后,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采取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分类指导,宜分则分、宜集中则集中的原则,引导农民就地取材、建设安全、经济、宜居、实用的住房,乡上在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对农户的建房宅基地规划实行“一步到位”,设计则“量体裁衣”实行多样化模式,农户根据自身实际量力而行、自由选择户型,重建家园。
被唐家山堰塞湖分割为三块的北川漩坪乡,因灾失地农民共679户、2238人,主要集中在石龙、清洁、杨柳、瓦厂等村。今年10月,这些群众从北川永昌镇等地的板房安置点返乡后。通过因地、因户制宜、分类指导、就地取材等办法,调动了返乡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绵阳日报记者 田明霞 文/图)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