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科技城建设突破口小议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1-16  发稿编辑:刘庆

    从2001年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以来已经九年了。毫无疑问,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部际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体制、政策、人才、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及地震灾害的影响,绵阳科技城建设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突破口在哪里?恐怕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11月2日,《绵阳日报》全文发表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靖平在全市科技大会暨军民融合对接会上的讲话,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振奋清醒。笔者体会到这是一篇经过深入调研、思考,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绵阳科技城建设实际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目标路径,还有创新发展的措施办法的好文章。我感觉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突破口应该说找到了,这就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绵阳科技城得名实属不易。“三线建设”和一大批国防军工和科研单位落户绵阳,与本地绵阳人一道,共同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九院人”、“风洞人”、“长虹人”、“九州人”、“长钢人”、“新华人”、“华丰人”等一代又一代科研生产大军,出了大批成果,为国家、为四川、为绵阳,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奋进,自强争先,创新实干,富民兴绵的“绵阳精神”。绵阳是靠国防军工和科技、生产及经济社会发的实力,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到来时,获得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光荣称号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绵阳人既要为此感到兴奋,又要倍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光荣称号,同时,又要感受到这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要有紧迫的突破创新和军民融合的意识。


    首先,我们必须运用创新思维,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创新发展和军民融合是科技城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基本路径,是源动力和核心动力。所谓融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改革开放,共谋发展,不仅要军转民,也可民为军,还可军民共同研发。融合的结果,必然产生新体制,新机制,新成果,新产品,新产业,促使科技城建设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实验基地和试点城市。


    第二,必须明确科技城建设的主体和基本路径。科技城建设的主体是科研院所、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党和政府是领导力量。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动力。因此,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加快科技城建设的根本动力。因此,要大力引导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绵阳,在此展施才华。首先用好现有人才,同时引来大批人才,还要吸引专业归国人才。从而提升科技研发的能力,促进军民融合型国防科技工业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聚集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好军民融合新技术产业市场交易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及科技城建设的产业平台。


    第三,进一步优化科技城建设的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为绵阳科技城发展创造提供了这么好的机遇和条件,真是难得。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城市和交通设施建设,创造文明、卫生、平安、宜居的人文环境和各类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广阔平台。吴靖平书记说得好:“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绵阳科技城建设,需要丰富的人才资源做保障。科教兴,人才兴;人才兴,则绵阳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绵阳的天地定会更新鲜,更广阔。(石鉴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