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抓好畜牧业灾后恢复
在灾后重建中,三台县以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保障,同时积极引进、实施畜牧产业发展项目,增强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后劲。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6.4亿元,同比增长4.7%,占农业总产值的54%。全县已完成畜禽圈舍恢复重建8.1万平方米,是地震灾害毁损面积1.87万平方米的4.35倍;补栏畜禽102.51万头(只),占地震灾害死亡畜禽92.65万只的110.6%;上半年,该县已出栏生猪97.55万头,家禽893.8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1%和6.2%,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已达3399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003户,增长41.86%。
为了加速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发展,该县从合理化产业布局入手,初步建立了绵(阳)三(台)路、三(台)中(江)路、三(台)大(英)路、绵(阳)盐(亭)路等四条优质生猪产业带和22个市、县级优质生猪基地镇乡、10个优质肉牛基地镇乡、10个优质鹅鸭基地镇乡、10个优质獭兔基地镇乡;利用各种扶持优惠政策,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扶持力度,全县各类养殖大户达到2625户。与此同时,不断提高畜牧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全县已建成11个生猪循环经济养殖小区,使该县生猪专合组织达到33个,各类养殖专合组织达到68个。
三台该县利用现代农业发展(生猪)项目和国家标准化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建立养殖示范园,采取“农牧结合、相对集中、独立建圈、沼气配套”的模式,走猪-沼-粮(菜、果、林)相结合的循环发展道路。积极鼓励明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荷兰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和推广使用日本洛东“零排放”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采用“无抗”饲料,着力打造“明兴”品牌,提高了生猪标准化生产水平。与此同时,进一步整合种猪场、养殖龙头企业、饲料企业和加工企业等资源,联合担保公司和金融、保险等部门,逐步形成一个多方合作、利益共享、共谋发展的合作平台。大力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继续支持“斯坦瑞”、“梅林”、“祥隆”、“方兴”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认证,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创立名优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完善畜牧产业链条。
在抓好现有畜牧产业发展的同时,三台还加快畜牧业灾后恢复建设项目的推进力度。实行项目倒排工期制,落实人员和责任,全力推进项目的快速发展,为全县畜牧产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梓潼县优先推进农村重建
梓潼县在灾后重建中以“民生”为核心,从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入手,坚持优先启动农村重建工程,优先抓好农村震后基础和公用设施恢复重建,优先打造农村企业发展平台的“三优先”原则,推进农村灾后重建,着力让农民生活大改观,农村环境大变样,农业发展大提速。
梓潼县优先启动农村重建工程,全方位评估布局、选址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该县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多方支持的“三合一”建设方式,按照生态园林化、住房民俗化、设施配套化要求,倾力推进农房建设。一批体现川西民居风格的农民新居相继落成。在抓农房重建的同时,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培训重建工匠、组织劳务转移、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帮助30000余名受灾群众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对于因灾致贫的农村家庭,梓潼县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和救助政策,扩大低保范围,建立全覆盖的惠民帮扶体系,切实解决受灾群众住不上房、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家庭零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等困难,使因灾致贫群众、特困群体迅速渡过难关。
梓潼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抓好农村震后基础和公用设施恢复建设。该县在建房集中点建立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着力规划建设好路、水、电、供排水渠系、沼气池、有线电视“六大设施”;建立完善文化活动、农民休闲、敬老院和卫生服务“四大中心”;有条件的地方还配套建设医疗点、警务室、便民超市和农家书屋,同时切实解决绿地、垃圾收集点等公共设施建设,着力突出超前性和实效性,使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梓潼县因地制宜,优先打造农村产业发展平台,着力加快农民家庭收入向多样性发展。该县在农房重建布局上,推行向公路旁、平坝区、产业带、场镇边“四个集中”,想方设法为农民发展种养业、庭院经济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