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园区建设激活工业经济
把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龙头企业,壮大工业经济总量——这是震后安县工业的发展之道。为此,安县以园区工业的发展为落脚点,努力打造园区工业经济,并把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培育优势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园区工业成为安县工业经济崛起最有活力的增长点。
灾后重建,安县及时成立恢复生产协调小组,电力水务、交通通讯、城建环保、消防质检等部门紧急行动。同时,安县在财政、税费、金融等各方面细化政策措施,积极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和各项支持。在政府帮助下,银河建化集团、安县纸业、启明星磷化工等重点骨干企业快速恢复生产。
灾后发展,安县落实企业技改扩能项目15个,协调金融部门为重点企业贷款3.5亿元,保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新建和改造12座变电所,新增供电能力20万千伏安。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
安县借助辽宁援建的契机使工业总量增加一倍。在借助“外援”的同时,安县更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在永安公路一侧,国家级中小企业工业园已见成效。目前,该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电子、制药、机械、印刷、包装、食品等六大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
在安县雎水镇,一项宏大的发展计划浮出水面。围绕干河子两岸集中打造的20平方公里的雎水干河子工业经济圈已经付诸实践,对口承接化工、造纸、建材等产业转移项目。同时,银河建化集团还计划在花荄工业集中区规划500亩土地建设“银河科技产业园”,在园区内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累计前三年投入9.26亿元,预计可解决5000人就业,在未来3至5年可实现产值30亿元。
梓潼围绕民生抓重建
“5·12”特大地震发生一年多来,梓潼县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和“三个加快”的总体要求,攻坚克难,围绕民生抓好住房重建、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重建;围绕农业八大基地和工业七大支柱,狠抓产业发展。
在农房重建中,梓潼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减灾安居行动,打造川西北民居特色和“一线一景、一乡一品、一村一色”的地域民居特色,努力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截至目前,全县农房重建已开工44342户,全面完工29266户。震损住房加固维修完成8900户,占应加固维修的47.8%。
在教育、卫生等公益设施重建中,该县对医疗机构布局重新“洗牌”,使其布局更为合理。在学校重建中,对全县小学、初中、高中的校点布局进行调整。目前,该县已全部完成46所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已竣工项目1个,在建项目15个,4月底开工项目28个。
在交通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设施重建中,全县47座小型震损水库除险加固已全部完成设计;高危和溃坝水库整治方案已通过市水务局审查。特大地震造成该县道路沉陷、破损、塌方637公里,桥梁受损79座,经济损失2.4亿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通乡水泥路2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0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2个。
梓潼县将灾后重建与产业承接、拉动内需项目紧密结合,围绕农业抓产业,依托农业办工业,努力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优势。通过八大农业基地建设,该县已建成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省级优质无公害花生基地、蚕桑基地、水禽发展重点基地、瘦肉型高品猪和肉牛、肉羊基地。产业链和产品链发展体系,催生出1万余家各类经营业主,1万余物流大户和118个专合组织,全县近20万农户通过组织体系直接带入市场。同时,借力基地化、规模化、品质化、优势化的农副产品资源,努力打造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及制造等七大工业支柱,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高新区大力引进重点项目入驻
今年以来,高新区围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抓载体、抓品牌、抓环境、抓政策,形成了“多点”支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格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