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抗震救灾中信息公开的特点与启示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5-04  发稿编辑:刘庆

本期特稿


    信息公开对于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至关重要。面对5·12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性事件,政府信息公开一改过去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的做法,打破了许多旧的模式,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这不仅对抗震救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抗震救灾中信息公开的特点


    迅速真实  地震发生仅仅18分钟,新华网便发布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的消息。紧接着,国内各大媒体都相继发布消息。在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通过宣传车向公众发布地震公告,多路记者奔赴灾区,在第一时间发回了灾区的第一手真实信息。


    全面持续  抗震救灾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媒体无不全力以赴进行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源源不断,人们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大量全面而翔实的信息。抗震救灾的各种信息传递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不仅为政府及时制订和有效实施救灾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国内外大批人力、物力、财力迅速进入灾区,支援抗震救灾提供了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抗震救灾期间,国内外对灾区的捐赠数额高达数百亿元。仅在绵阳,就有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武警、医疗队、志愿者等救援力量参与抗震救灾,累计接收国内外捐赠款物近12亿元。


    人性科学  此次地震信息公开比以往更加人性化,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人们最关注、最揪心的伤亡人数,政府并未讳莫如深或隐瞒不报,而是如实向社会公布,并且不断更新。同时信息公开更加科学,对感性和理性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没有一味地传播悲伤和泪水,也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通过各种感人和震撼的信息,帮助人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动员和凝聚起全社会抗震救灾的力量。


    开放透明  5·12大地震发生后,有关抗震救灾的一切信息都高度透明。政府对于各类媒体几乎不加以任何限制,允许中外记者进入灾区实地采访报道,向全世界广泛地披露灾情和抗震救灾动态。国务院新闻办还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四川省政府也举行了多场新闻发布会,并且每一场都进行现场直播。信息公开的开放透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树立了中国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


    抗震救灾中信息公开的启示


    依法公开信息,保障人们的知情权  2008年5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为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5·12大地震是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发生的第一件重大突发事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抗震救灾中信息公开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成为保障人们知情权的成功范例。


    加强沟通协调,完善信息联动机制  应对突发事件,信息非常关键,无论事态的上报还是下达,都需要不同信息部门的协同联动。抗震救灾中,政府部门主动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媒体也及时发出“声音”,较好地发挥了信息联动机制的作用。


    发挥媒体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媒体在信息公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抗震救灾中,政府通过媒体向公众传递了一个个权威信息,媒体也对抗震救灾进行了客观如实的报道,从而正确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要切实为媒体提供充分的新闻空间和通畅的新闻渠道,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政府与媒体二者之间必须要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政府与媒体的信息导向趋于一致。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