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灾后重建 经济信息(五)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1-18  发稿编辑:刘庆

    涪城:精心打造工业“参天大树”

    去年以来,涪城区委、区政府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机遇,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壮大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经济实力,精心打造核心工业,不断推动产业上档升级,促进了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8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51元,比上年增加663元,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的目标。
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涪城区坚持用“一核心、全区域”的发展思路来布局全区的工业发展,在经开区集中发展大工业,在其它区域大力发展中小工业。围绕电子、机械、化工、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心打造工业“参天大树”。

    去年以来,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先后建成竣工投产,利尔化学成功上市,美丰、西普、日普等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今年,全区将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55亿元,机械加工产业规模超过25亿元。与此同时,该区不断加快长虹配套产业园建设,培育工业“生态绿洲”。去年,在长虹配套产业园新建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目前已有忠丰科技、海正科技、中物材料、蓝天特玻等多家企业签约入驻,长虹配套产业集聚的发展态势已初见成效。

    努力发展中小企业   在加快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的同时,涪城区努力发展一批中小企业,以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去年,全区共有57个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额达38亿元。今年,全区力争新增8户规模企业,2户亿元企业。

    该区紧紧依托绵阳科技城的产业集聚优势,根据科技城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以及自身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设施共享、资源与效能并重、产业与城镇互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城郊金家林军转民产业园、石塘现代专业市场产业园、龙门农产品物流园和关帝生态养殖产业园等“四大产业园”。坚持工业梯次发展战略,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依托特色产业园区辐射带动乡镇中小工业发展和配套工业发展。

    据了解,涪城“四大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1500亩,预计总投资将达100.5亿元。目前,园区已完成道路建设3.33公里,已开工正加紧建设道路15.3公里,已经吸引了北京科佳信电子、西联现代物流、高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上海沪川牧场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园区投资发展。

    北川:08年固定资产投资达18亿元

    2008年的北川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但是北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抓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经过半年多的灾后重建,北川的工农业和第三产业正在恢复发展中。因灾后重建项目工作的迅速启动,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122.2%。“5·12”特大地震使北川全县经济损失达585.72亿元,特大地震造成全县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停产,27户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受灾。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十多年的退耕还林成果全部消失,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14.99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

    灾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北川县委、县政府在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后,又向企业提供了近350万元的贴息贷款。目前,工业农业恢复与建设已初见成效。
 
    该县在恢复全县农业生产中,以治理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把治理生态环境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与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损毁耕地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协调发展的方针。预计到2010年,北川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个亿。全口径财政收入将达到5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将提高到50%。

平武:因地制宜建农房

    “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的平武县,在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山区实际与特色,切实解决群众在农房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群众建房的积极性。

    在平武县南坝镇后坪村, 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山区山多地少的实际,坚持科学统筹规划,把灾后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采取原址重建与村民自愿相对集中互助重建相结合的原则,引导村民在农房重建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宅基地。

    平武在农房建设中还注重突出特色,处理好永久性住房建设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平武县牛飞村当地党委、政府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民族风俗,充分体现羌族建筑风格,把灾后农房重建与当地旅游等长远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同时,该县还充分考虑到居住在高山又不通公路的群众重建农房面临建材短缺的困难,根据本地木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穿斗式木架房,这样既缓解建筑材料短缺压力,又降低了建房成本。
    到目前为止,该县农房重建已开工1.67万户,完工9821户,占重建户的54%。

安县:4万农户迁新居

   在“5·12”特大地震中,安县农房垮塌和严重损毁达88000多户,县委、县政府坚持安民为先,强化建材保障,及时跟进建房服务,全力推进灾后农房重建。目前,全县永久性住房累计开工8万余户,有41078户重建群众搬进了新家。

    针对全县农房建设建材需求矛盾,安县在保障红砖供应方面,迅速帮助县内原有31家砖厂恢复生产,使其日产红砖达到140万匹;鼓励社会投资2.5亿元,新办28家页岩砖厂、19家免烧砖厂,新增日产红砖280万匹、日产免烧砖150万匹。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