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市环保局抗震救灾谱写壮丽篇章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1-11  发稿编辑:刘庆

    “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绵阳市环保局干部职工在局长马道福同志的带领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极强的环保职业道德,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防范各种次生环境灾害的发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确保了四川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和高危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区域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饮用水源全部安全,为党委政府排了忧,为维护全市环境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看望一线环保职工

    加强领导,迅速启动环境应急预案

    “5.12” 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通讯中断,局党组迅速启动环境应急预案,成立市环保局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并就环保系统受灾情况调查和人员救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重点污染源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转移处置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和环境应急工作。震后半小时,分别由局领导带队成立三个检查组,奔赴城区、江油、安县等重点工业企业,检查震后环保设施损坏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并责令各单位作好污染应急准备工作,防止灾后次生环境污染。

    强化技术支撑,积极开展水环境应急监测

    地震灾害后,成立了以总工程师古世伟为组长的环境应急监测组,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迅速制定震后全市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方案,确定在受灾严重的北川通口河出境断面、苏宝河北川擂鼓镇断面、绵阳出境丰谷断面、江油的岩嘴头饮用水源地、绵阳城区的涪江铁桥和涪江顺河街饮用水源地以及安县、三台县城的饮用水源地设立监测点位,同时对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进行常规项目分析和每天采样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分析。在地震中,市、县环境监测实验楼和设备遭到严重损毁,该局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冒着危险对实验室进行清理,抢救出部分监测设备、药品,利用局车库和应急车,搭建了应急监测实验室,尽力恢复应急监测能力,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在监测期间,环境监测人员每天冒着酷暑、余震、暴雨、山体滑坡和唐家山堰塞湖随时可能泄流等危险,对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北川通口镇断面进行采样监测。绵阳市橙色警报发出后,环境监测人员仍坚守岗位、临危不惧,坚持采样监测,全面掌握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情况。在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和省监测中心站从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山东、辽宁、河南、青海、甘肃、西藏等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内江、遂宁、巴中、攀枝花、巴中等兄弟监测站的无私帮助和支援下,绵阳市环境监测站共出动环境应急监测车近500余台次,出动监测技术人员1300余人次,共获得环境应急监测有效数据2万多个,及时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水环境监测信息,为省环保局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监测结果在环境应急处置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强化预防,组织开展环境安全风险评估

    地震灾害发生后,为确保环境安全,该局多次组织专业人员和邀请省上专家对我市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对重点危化污染源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防范处置措施。对安县堰塞湖下游流域的重点污染源,在该局分析的基础上,又邀请省环科院副院长叶宏等专家进行分析咨询,给出评估意见,以指导风险防范。对北川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环境风险,两次组织专业人员和省上专家进行分析,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并按照评估报告对不同污染源分别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通过环境风险评估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确保了我市环境安全。

    加强隐患排查整治,维护饮用水安全和环境安全

    “5.12”地震后,市环保局组织各县市区环保局加大了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环保设施损坏情况、震后隐患的排查检查,对使用、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实行拉网式排查,深入乡镇、社区对需要转移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逐家登记造册,共对18家国控、省重点污染企业、58家市控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轮番检查,对34家化工及电镀生产线、6家污水处理厂、2家造纸企业及36家其它行业实施监督巡查1612厂次,经过艰辛努力,彻底摸清了贮存有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60多家单位的基本情况。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