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灾难的阴霾已渐渐从人们心中淡去,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却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5.12地震极重灾区,平武县(原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局局长)现任县政务中心主任刘德义临危不惧,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特殊战场上,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扛起对党和人民的责任,捧出对灾区人民的爱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期应该有的坚强果敢、积极行动和坚定立场,受了全县人民的赞誉和拥戴。
6个第一 创造个人抗击灾难奇迹
反应迅速,彰显责任。5.12大地震发生时,刘德义正在几百里外的绵阳出差。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快速返回平武,组织、参与抗震救灾。于是,他冒着余震不断、时有飞石袭击的危险,驱车返回平武。
返回途中,不断有落石挡道,越走石头越多。行至甘溪,山体滑坡的泥石流已阻断了道路,车辆无路可走。无奈之下,他弃车前行。他从甘溪翻山越岭,连夜赶往平通镇。到达平通镇时,已是次日天明。刘德义是在第一时间赶到极重灾区平通镇参与抗震救灾的平武县局级领导干部之一。
按照县上领导安排,刘德义一边同平通镇领导干部组织参与平通中学抢险、疏散群众,一边千方百计带信安排发改局职工积极参与县上抢险救灾工作。当救援部队陆续赶来救援时,急需熟悉路况的人带部队赶往南坝救灾。刘德义主动请缨,徒步从平通跑往林家坝,带领部队官兵步行绕道进沟,翻越垭头坪山,火速赶往极重灾区南坝镇抢险。他带领前来救援的是第一支部队深入灾区救灾。
在南坝镇,看见四五百在地震中受伤的灾民伤痕累累,喊爹叫娘,不时有灾民因无药医治而陆续死去的惨状时,刘德义的心像刀绞一般。他临危受命,强忍泪水,从南坝走路,上山下山,能通车的路段拦车搭乘一截,抢时间赶到江油组织药品。江油无药,他并不失望,联系朋友用专车把他送到绵阳,他在车上困了一夜焦急的等待着。在绵阳市卫生局的努力下,两车救命药品火速送到了南坝镇。第一批救灾急用药是刘德义费尽心机组织到位的。
继而,刘德义又带队积极查看灾民,组织搭建防震救灾棚,在河家坝现场设立临时工作点,把水观、石坎等乡镇第一批灾民及时组织转移到各个安置点;他与上级有关方面联系,及时争取了第一笔救灾资金1000万元;带头整理、包装,向河北援建单位推荐了已相继开工的第一批建设项目40余个。
勇气的最高境界是面临危险时的勇敢。在大灾难考验面前挺身而出,果敢担当,刘德义用抗击灾难“六个一”的奇迹,把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项目 为县域经济发展“输血”
灾后重建是当务之难,当务之急,当务之重。时任县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领域的“领航人”,刘德义深深懂得:尽快恢复商贸流通、稳定民心是维护灾后社会稳定大局的重中之重;抓好规划,启动建设项目,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举措。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刘德义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一手抓救灾,一手抓重建。在短时间内,让全县200余家“板房超市”、“帐篷商店”陆续开门营业,商业网点有83%恢复了营业。他又多次向国家及省、市有关方面汇报灾情,并通过多方努力,在系统内为平武县争取了救灾帐篷3000顶、蔬菜3车、130台彩色电视机、100吨矿泉水、蜡烛5吨、50万元救灾资金;这些“好钢”在救灾救难的关键时期用在上“刀刃”上,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刘德义以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动力,把启动灾后重建项目作为发展的“引擎”,着力包装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强筋壮骨”、“输氧供血”。
项目是聚集生产要素,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载体,也是全县灾后重建的抓手。刘德义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深入研究国家救灾资金投向,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有关法规,迅速策划近期、中期和远期项目,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的要求,扎实做好项目推介工作。据统计,截至8月底,全县已推介项目226个,资金总和达300多亿元,并着力开展前期工作。同时,由县发改局牵头的“9+1”灾后重建实施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经过艰苦努力,现已全部形成了书面文本。
当记者问他为啥对事业这样执著追求时,刘德义坦言:“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在灾难中幸存,就应该多做一些事,多为社会作些贡献。”这掷地有声的铿镪话语,不正是当代共产党员崇高精神境界的再现吗?
震不垮的精神,压不弯的脊梁。刘德义用责任和爱坚守那份他狂热追求着的事业,在大灾大难的考验面前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共产党员以服从组织安排为天职。在抗震救灾战斗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时候,刘德义怀着对发展改革和经济商务领域的眷恋之情,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仅仅工作了一年半时间且卓有成效的岗位,服从组织安排,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岗位。
新岗位,新起点,新业绩。我们坚信,在新的岗位上,刘德义一定会立足实际,超常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全县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